为了使体系人员能够对生产中的问题快速反应,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网络通讯,建立了24小时回复和48小时到达事发现场的制度。
而有些时候,体系的反应速度比这个还要快。“今年8月上旬的一天,我们接到农业部领导紧急指示,要求尽快拿出抗灾技术方案。我与栽培研究室专家及部分试验站长利用午饭时间,讨论了东北玉米生产形势,立即编写了‘当前玉米生育后期促早熟保丰收的有效措施’,只用了1个小时就上报给农业部,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持。”张世煌对记者说。记者看到,这项技术措施虽只有200多字,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农民看了能立即操作。
联合攻关的科研大格局正在形成
有人评价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集中多方力量解决生产中的综合性问题。
在每一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内部,通过设立育种、病虫害防控、栽培和养殖、设施设备、产后加工、产业经济6个环节岗位,把专家们均衡地分散在各个产业的各个环节,使得产业发展不至于出现技术支撑的“短板”。
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对此深有感触:“全国从事水稻研究的人有1.2万多人,60%以上集中在育种方面。我们常说‘上下一般粗’,就是说我国的农业科研从中央到省到地区农科所,大家的研究同质化严重,一些研究领域人满为患,一些研究领域无人问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保证了每个产业的每个环节、每个区域都有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同时也使各个技术环节围绕同一目标联合攻关成为可能。”
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苹果体系育种研究室的7个专家,过去因为是争取苹果育种项目的竞争对手,所以每个人做的杂交种材料都相互保密。现在大家都处在一个研究室,变成了合作伙伴,每个人都把自己手里的育种材料拿出来互相交换,共同研究确定今后苹果杂交育种的方向。”
正是有了这种联合攻关的机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关键增产技术研究”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据了解,北纬33度地区是我国小麦生产潜力最大的区域,总面积1.1亿余亩,分布在苏、皖、豫、鄂、川5省,单产徘徊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
“实际上,解决北纬33度地区小麦增产问题的提议在10年前就已经提出,但由于组织方式、经费来源、工作目标等问题没有解决,一直没有启动这项研究。 2007年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使这项研究水到渠成。”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告诉记者:“体系囊括了于振文院士、程顺和院士等科研精英30余人,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学科,同时,体系在该区域内设有18个综合试验站,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专家联合攻关,最终使该地区小麦平均单产增加 10%,总产增加100亿斤,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新的贡献。”
“产业技术体系运行近3年来,一个既有宽广视野、又能务实解决问题的科研大格局、大思路正在形成,而这些大的科研思路将在‘十二五’全面付诸实施。”农业部科教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体系人员将联合攻关产业发展的瓶颈,保守估算,‘十二五’期间50个产业技术体系将有80-100个重大创新出现,届时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将得到优化升级,将带动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出现新的局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0-11-01/5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