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西部开发10年: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促农民增收


  记者从农业部实施西部大开发10周年通气会上了解到: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干旱和缺水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西部干旱缺水更加严重,而且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几乎是十年十旱,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胡元坤向记者介绍了详细情况: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旱作节水农业发展。1983年中央在陕西延安召开了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专题部署旱作农业工作。1995年国务院在山西召开了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现场会,对发展旱作农业作了部署安排。2004年以来,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这些重要会议和工作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农业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2007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田节水现场经验交流会”,印发了《关于推进农田节水工作的意见》,开始编制《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今年又先后召开了全国农田节水现场经验交流会和北方旱作农业现场会,总结交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成功经验,分析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研究部署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工作。

  多年来,农业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田节水实用技术,认真总结各地不同区域农田节水模式,因地制宜地帮助西部地区示范推广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西北地区:针对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常年旱灾频繁的特点,在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适当压缩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以特色经济作物、小杂粮、棉花为主导作物,重点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围绕马铃薯、玉米及小杂粮生产,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

  西南地区:针对土层薄、粘重,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季节性干旱缺水等问题,通过工程和农艺措施,重点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围绕小麦、大豆、蔬菜、茶叶和水果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薯类生产,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

  从1996年开始,国家启动了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资金已投入5.75亿元,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500多个,建成抗旱节水示范区约700万亩。通过工程建设与农艺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有效改善了示范区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田基础地力和抗旱节水能力。据测算,示范区新增生产能力50—90公斤/亩,新增节水能力80立方米/亩,年均节本增效6亿元以上。

  从2002年开始,农业部在部门预算资金中累计安排1.5亿元,在西北地区示范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集雨节灌技术等集成示范;在西南地区开展坡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高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在山西、内蒙、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区)开展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在华北开展设施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在东北地区开展抗旱保苗节灌技术集成示范;在河南、湖南、湖北等省开展集雨节水种植技术集成示范。资金主要用于节水技术模式田间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及输水设备、集雨设备及材料等补贴,完成核心区示范面积100多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近900万亩,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通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优化了种植结构。甘肃省通过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力发展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耐旱作物,玉米面积由2000年的700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1000万亩,马铃薯面积由1997年的500万亩扩大到2009年的1000万亩,初步形成了中东部旱作区玉米优势产业带和马铃薯种植、加工、流通产业聚集区。陕西在陕北推行压杂扩薯,渭北推行压小麦扩玉米。宁夏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硒砂瓜、红枣、杂粮等抗旱作物,南部山区大力发展马铃薯、地膜玉米、反季节蔬菜等优势特色作物。山西积极调减小杂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通过种植结构调整,西北地区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布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玉米 农业发展 旱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