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品牌农业走出发展新路子


  以生产保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形态被打破,并逐步向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发展。围绕都市农业发展,我市提出了构筑一圈、一带、三区、20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的“1132”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布局新框架,都市农业实现了由点上突破到全面发展的新飞跃,“泉城乡村乐”品牌日趋成熟。

  同时,我市重点筛选建设了30处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生产功能强,生活功能完善,生态功能优化,观光产品丰富,接待能力强,总规模达到7万亩,千亩以上农业园占到园区总数量的一半以上,流转土地17200多亩,总投入达2亿元。

  100%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

  今年是农业部确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市、县两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做到责任落实与具体指导服务相结合,并且强化监督考核,确保特色品牌基地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确保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管;确保对“三品”100%监管;确保我市农产品在省、部质量监测中位居前列。

  全市各级农业执法人员针对当前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加大了对乡村经营门市部,包括季节性经营农资产品的商店和乡村流动商贩的检查力度,做到了下乡镇,进村居,到门店的地毯式清查,不留死角。目前全市限用农药基本退出市场,禁用高毒农药在全市范围内基本杜绝,有效地保证了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全程纳入农业部门的监管,指导督促全市21个蔬菜、果品、茶叶批发市场全部建立了农残检测室,配备了检测仪器和专职检测人员,为七里堡蔬菜、八里桥果品等9个批发市场配备新型农残速测仪,并建成联网信息平台,每次检测结果将直接输送到市农业局。全市建成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骨干,生产基地、涉农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了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测。农残检测合格率在全国31个受检城市中一直名列前茅。

  围绕特色品牌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国家标准,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实行“双推”行动,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进程。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广国家、行业标准210多项,制订技术规范100多项,主要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相配套,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体系。我市全面推行农业环境普查,统一产地认定,集中产品认证,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的新路子,全市487万亩耕地中已有95%通过了产地环境普查,基本确立了农产品适宜种植区、限制种植区和禁止种植区“三区”划分,完成了125个产地、360万亩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创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县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8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60个,形成核心示范基地8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00万亩。(通讯员李世军)

  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

  市农业局着眼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全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达到93%,比去年增加4个百分点。在确保“两会一节”空气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新突破。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秸秆综合利用的浓烈氛围。形成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户自觉禁烧,争相综合利用的良好舆论氛围。突出重点区域,加大政策扶持。以全运会场馆和园博园周边、机场周围、高速公路及城市周边主干道沿线重点区域为重点,对采取秸秆综合利用措施的农户进行补贴,激发了农民积极性。抓好购机补贴落实,构筑秸秆综合利用的装备支撑。补贴玉米联合收获机58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440台,玉米机收率达到50%,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分别比去年增长16%和47%;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构筑坚实技术支撑。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广普及各种秸秆综合利用新机具、新技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减少秸秆产出。在济南国际机场周边,鼓励引导农户进行土地合理流转,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花卉、饲草等高效经济作物,减少秸秆生产量,完成结构调整面积5万亩。强化督查监管,确保工作实效。市农业局成立四个巡查组,采取网格化管理,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对各县(市)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督查。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综合利用 土地 大葱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