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保供给、促增收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标。保供给,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促增收,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始终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长期根本任务。两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是现阶段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价格支持仍然是现阶段的基础性措施。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用直接补贴替代价格支持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价格支持仍将是今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性措施。下一步政策调整的重点,一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按照减少市场扭曲、操作简便易行、财政负担合理、符合WTO规则的原则,完善操作方式,逐步将直接收购方式调整为差价补贴办法。二是进一步完善对东北玉米主产区的临时收储等市场干预措施,合理确定临时收储价格,严格实行顺价销售,切实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对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要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按照市场化导向、补贴合理适度、不与粮争地的原则,试点实行差价补贴等措施。
第三,探索建立差价补贴制度。国外经验表明,差价补贴是从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也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所谓差价补贴,是一种与现行农产品生产或价格挂钩的直接补贴,指政府预先对某一农产品确定目标价格,当该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不管市场价格是否高于目标价格,农民始终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农产品。从发达国家(地区)的实践看,政策操作的难点在于,政府部门必须掌握全国各个农户土地承包与种植面积的地理信息基础性数据,能够准确甄别和确定各个农户的产量、种植面积等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灾害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
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思路
从现有条件看,该政策设计的主要思路为:一是合理确定目标价格。基本原则是:补偿生产成本,并使农民能获得合理收益。二是统一核定差价。目标价与市场价之间的差价,由国家根据当年农产品收获季节平均市场价格统一核定,一年一定。三是确定补贴资金的总量。原则上,该农产品差价补贴资金总额,等于生产量乘以目标价与市场价之差。但该补贴需遵守WTO农业规则,对差价补贴资金应实行总量控制。若测算的差价补贴资金需求总额超过WTO微量允许补贴空间(即补贴不能超过该产品产值的8.5%),则应以微量允许空间为上限。四是包干分配、直补到户。按照补贴资金总量控制、分省县包干、直补到户原则,国家按有关省份近3年平均产量比例关系实行包干分配,各省再包干分配到县(市)。农户通过已有的直接补贴或良种补贴发放渠道,按照补贴资金与该农产品种植面积挂钩方式,据实领取补贴资金,并张榜公示,接受监督。
由于油菜籽涉及面较小、试点条件相对较好,建议先行先试积累操作经验。若取得成功,再考虑推广到其他重要品种。
第四,建立和完善直接补贴制度。在继续稳定现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补贴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农产品种植面积、牲畜数量、农业投入品等挂钩的直接补贴的范围和规模,如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补贴、农业保险补贴和养殖业补贴等支持力度,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直接补贴制度框架与政策基础。
第五,注重把价格支持、直接补贴政策和储备、进出口等宏观调控措施衔接配套,努力形成政策合力和调控综合效应,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保供给、促增收目标。
第六,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性服务补贴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市场营销、食品安全、科研推广、病虫害控制、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9-08-26/45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