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干旱缺水是长期趋势 将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李佩成:旱灾的防、抗、减、救,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想使生产力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在当前来说,真正取得一些共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应当深刻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重新深化认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理直气壮的发展和保护灌溉事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曾经深入人心,但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灌区萎缩,工程松管失修,水费上涨,群众不愿高价灌田的现象。应当特别指出,我国有13亿人口,人多耕地少,必须用灌溉地实现旱年稳产,旱不成灾。我们决不能再闹粮荒,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大计。

  记者:除了发展和管好灌溉之外,我国还有大面积旱地,该做哪些努力?

  李茂松:我国水旱地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旱地略多。粮食产量上,大概是灌溉地产出占70%—75%,旱地产出占25%—30%,也就是1600万吨左右,这也是很大的数目。在风调雨顺的年景,旱地能够促成国家的大丰收和粮食储备,因此对旱地农业不可忽视,我们主张水旱并举,两路大军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

  记者: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还应做哪些努力?

  李佩成:在科技研究方面,应当认真总结梳理中外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实现集成创新,继承发展。水土科学源远流长,水利技术根深叶茂,古今中外都有着许多经过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创造发明和经验,应当认真学习和总结,例如李冰父子主修的都江堰,就地取材,“深淘滩,低作堰”的工程原则和“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至今不失精辟,保证了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运用至今。

  再如上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三水统观统管”和地面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方略,“井渠结合,以井补渠,以渠养井,以灌代排,防涝治碱”的理论和系列技术,以及近年在新疆研发的膜下滴灌等一系列节水养水技术,就应当集成推广、发扬光大,也不要轻易放弃群众熟悉而且便宜适用的灌溉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干旱 粮食 旱地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