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建立良性有效的节水机制


       编者按:水,是我们生命须臾不可缺的物质。水滋润着万物,随着全球范围的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也拉开帷幕。在这个日子里,让我们再一次聚焦“水”,关注保护水资源,关注我们自身的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整体偏低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自然条件并不优越的国家,降雨量不足全球陆地平均水平的80%。受大陆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性十分突出,拥有60%耕地面积的北方地区水资源量比重不足20%,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0%;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降水和径流年内集中程度高,年际变化大的国家之一,全年70%—80%的来水集中于汛期,北方一些河流的年径流量最大和最小年份甚至可相差10倍以上。但另一方面,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力对于灌溉的依存度较高,同时许多地区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很大。2007年全国供用水总量为581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约占62%,工业用水约占24%,生活用水约占12%。2007年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3%,其中北方的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西北诸河六片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到52%。

  受水资源先天禀赋、经济社会规模和传统水资源利用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地区不仅生态环境和农业缺水问题突出,农村饮水不安全形势严重,在一些特殊干旱年份或干旱季节连城市和工业用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海河流域为例,2007年全流域水资源产出量为248亿立方米,而经济社会取用水总量却达到385亿立方米,其中包括近1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超采量。在这种情况下,据估算,全流域现状年农业和生态环境缺水量仍然超过100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缺水2亿立方米。流域内不仅农业灌溉用水的保证率偏低,而且生态与环境退化严重,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全流域5/6以上的湖泊湿地面积都已消失,地下水超采累积量达到1400亿立方米,呈现出流域性的经济社会缺水、水生态退化、地下水超采和水环境污染并存交织态势。

  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整体偏低,2007年全国单方用水经济产出为6.4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我国现有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所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比重超过60%,其中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灌溉用水又是农业用水的主体,工业中资源加工型的初级高耗水工业所占比重较高,产业结构性用水低效的问题突出。在我国最缺水的河北省,农业用水比重也高达70%,高耗水工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仍然不高,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7,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面积比例约3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约为40%—50%,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仅30%左右,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达到20%,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不足10%,这些指标均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解决水资源问题必须依靠节水

  我国大部分缺水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基本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当地挖潜的余地很小,有的地区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开发的上限,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开展工作,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宏观层面上着力推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水资源论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推进工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优化区域产业的空间布局;二是加强水资源的时空调配。加快病险库除险加固,完善水资源的预报和调度系统,兴建必要的区际水资源调配工程,增强水资源的时空调配能力;三是实现不同水源在不同用水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加大再生水、雨水和海水等非常规水源开发,统筹区域不同水源和城乡不同主体的用水需求,实施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在微观层面上切实提高社会水循环的效率,具体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减少社会水循环过程的水量损耗。加大农田渠系、田间和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改造,普及末端节水器具和设施,降低各行业取水、制水、输水和用水过程中无效损失和消耗;二是提高水的循环利用,在企业单元内部、城市内不同单元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实现水的循环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程度,积极推进将处理达标的城市再生水回用于农业和生态;三是要加强节水工艺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农业上研发和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工业上研发和推广各类重点节水工艺,实现源头节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立方米 节水型社会建设 干旱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