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洲到欧洲,从美洲到非洲,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价格最近出现了新一轮快速上涨。米价的上涨不仅使本已严峻的粮食危机变得更加沉重,而且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的恶化;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将无情地销蚀和分解各国人民的购买能力,从而降低和损害基本的生活质量。
蔓延的米荒与粮荒
在全球谷物价格已经连续上涨5年的基础上,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在最近依然出现了大幅飙升的态势。3月底,作为世界粮食市场基准的泰国产中级大米价格升至每吨760美元,达到19年来最高。而仅仅在今年第一季度,大米价格涨幅就超过了50%。
未来大米的价格还将继续上涨。有专家认为,今后三四个月内,米价有可能会再涨40%。而按照泰国商务部长萨苏万的预言,继国际原油价格破百之后,米价将很快“破千”。的确,作为动态行情反映的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 )指标支持了以上判断。日前,CBOT5月交割的大米价格达到创纪录的20.98美元/100磅,这一价格是一年前的2倍。专家预计,到今年年底,CBOT大米价格可能达到22美元/100磅。
与大米一样,其他粮食产品价格也一路高涨。目前,整个农作物产品的价格涨幅达到三十年来最高点,其中大豆价格达到34年最高点,玉米价格达到11年来最高点,小麦创28年来历史新高。专家预言,大豆、小麦、玉米的价格增幅在2015年前将达到20%。
粮价的快速上涨使粮食出口国大受裨益,同时也让进口国产生恐慌。在泰国,萨苏万鼓励本国农民“充分利用大米上涨形势”“囤积粮食”。在越南,供应商向国外采购商公开竞卖的大米平均每吨比一个月前多赚70美元。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还在焦头烂额地从国际市场寻找180万吨至210万吨大米的进口量。与此同时,印尼、伊朗等国也为进口总量达100万吨的粮食而四处求助。
粮价市场释放出的不详信号迫使人们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美国,人们更多地选择在家里吃饭而不去“下馆子”,少买些奢侈的昂贵食物,剩饭剩菜也不敢乱扔了。在菲律宾,快餐连锁店已开始将每份米饭的分量减少一半。在印度,不少家庭把每日三餐减为一餐,还有一些家庭每日仅摄入一餐主食。
根源在于供求失衡
粮食价格轮番上涨实质上所反映出的是全球粮食供给与需求机制的失衡,而且只要这种失衡的局面得不到纠正,粮食价格就不会回落到理性的位置。
粮食供给半径的日渐萎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导致粮食供给能力弱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粮食储备减少。由于维持大米储备的成本日益升高,最近10年国际社会大米储备量一直在减少。目前全球大米库存为7520万吨,仅为2000年库存的一半,位于1976年以来的最低点。无独有偶,全世界小麦库存量已经达到30年来最低水平。
耕地生产力退化。从世界范围看,20%的可耕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正在变得盐碱化,土壤的生产力正在下降。而最近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由于全球性温室效应的影响,水稻在未来几年内产量会急剧下降。
自然灾害侵扰。最近几年,全球主要粮食出产国屡屡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如澳大利亚冰冻灾害导致小麦严重歉收,全球第二大大米输出国越南暴发虫灾,导致今年以来亚洲的米价翻了一倍;恶劣的气候酿成欧洲小麦主产区遭受灾难性损失。孟加拉国更是受到洪水和泥石流袭击,农业生产受到打击。
在供给能力受到削弱的同时,全球粮食的需求口径在不断放大。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全球谷物需求今年将比去年上升2.6%,比1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美国农业部报告显示,本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将达4.2亿吨,而需求将达4.23亿吨。预计到2015年,全球需求量将比2008年增长9%,这意味着每年增加5000万吨粮食产量才能满足需求。
推动粮食需求放大的主要力量有:
生活质量的提高。全球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令更多消费者有能力消费高蛋白质、高营养的畜牧类产品,进而扩大对包括谷物在内的饲料需求。如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消耗近8.5千克谷物、生产每千克猪肉需消耗5千克至7千克谷物,这种情形必然引发谷物饲料供求紧张,并直接推升了粮价。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04-17/41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