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露地蔬菜由于没有任何遮挡物,极易受到害虫的威胁。为害露天蔬菜的害虫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等食叶类害虫,蓟马、温室白粉虱等小型害虫,以及小地老虎、蝼蛄、蛴螬、地蛆等地下害虫。不同害虫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防治方法也差别较大,应根据害虫种类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治。
一、食叶类害虫
立秋后,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食叶性害虫进入高发季,特别是鳞翅目害虫,如菜青虫、小菜蛾、食叶夜蛾等,经常暴发为害。
1.菜青虫
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特别喜食叶片较厚的甘蓝、花椰菜等。每年的4~6月和9~10月是菜青虫最易发生的季节。该虫共5龄。初孵幼虫在寄主叶片背面取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的上表皮,长大后转至叶面蚕食成孔洞或缺刻,并能钻入菜心中为害。4~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为害特别严重,耐药性也更强,因此3龄以前是防治菜青虫的最佳时期。
防治菜青虫,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1.7%阿维·高氯氟氰可溶性液剂2000~3000倍液、2%阿维·苏云菌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18%阿维·烟碱水剂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3%多杀霉素悬浮剂1500倍液、15%唑虫酰胺乳油1000~1500倍液等喷雾,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2.小菜蛾
小菜蛾也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偏嗜甘蓝型蔬菜。该虫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最适发育温度为20℃~30℃,因此,春秋两季发生最重。该虫共4龄,3~4龄多在叶背或叶心取食,给防治造成困难,因此不同龄期的喷药位置需要有所侧重。
防治小菜蛾,可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2.5%阿维·氟铃脲乳油2000~3000倍液、2.4%阿维·高氯微乳剂1000倍液、240克/升氰氟虫腙悬浮剂500~600倍液、25克/升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5%多杀霉素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丁醚脲乳油800~1000倍液、0.5%甲维盐乳油30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240克/升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00倍液、150克/升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3.食叶夜蛾类害虫
食叶夜蛾主要有甜菜夜蛾、甘蓝夜蛾和斜纹夜蛾等。甜菜夜蛾是喜温又耐高温的害虫;甘蓝夜蛾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0%~80%,春、秋两茬甘蓝、白菜上是两次发生高峰;斜纹夜蛾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在夏、秋降雨偏多而集中的年份常大发生。
防治夜蛾类害虫,可选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240克/升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000倍液、240克/升氰氟虫腙悬浮剂1500~2000倍液、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每亩200~400克、150克/升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50克/升虱螨脲乳油1000倍液、1%甲维盐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10.5%甲维·虫酰肼乳油1500~2000倍液、3.6%苏云·虫酰肼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20%氯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不少食叶害虫的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因此,可以利用黑光灯或毒饵诱杀害虫。例如斜纹夜蛾成虫昼伏夜出,不仅有强趋光性,还对糖醋液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菜农可以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进行诱捕。也可以用人工合成的菜蛾性诱剂诱芯诱杀菜蛾雄虫。
二、蓟马、粉虱等小型害虫
蓟马、粉虱等害虫不仅为害棚室蔬菜,对露地蔬菜为害也较大。
1.蓟马
蓟马为害生姜、大葱、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豇豆、菜豆等蔬菜的花器及植株。如葱蓟马在叶面上形成连片的银白色条斑,严重的叶部扭曲变黄、枯萎,严重影响葱类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蓟马,可选用10%噻虫螓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或24%螺虫乙酯悬浮剂3500倍液、15%唑虫酰胺乳油11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6%乙基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倍液、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4.5%高效氯氟菊酯·噻虫螓混剂20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1500~20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3/2020-08-07/30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