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畜牧养殖信息新闻

水稻常见虫害防治技术(二)


  稻褐飞虱分布于中国广大地区,北起吉林,沿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至甘肃,西向由甘肃折入四川、云南、西藏。成、若虫群集于稻丛下部刺吸汁液;雌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叶鞘和叶片,易使稻株失水或感染菌核病。排泄物常遭致霉菌滋生,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严重的稻株干枯。俗称“冒穿”“透顶”或“塌圈”。严重时颗粒无收。

  【生活习性】

  年生12~13代,世代重叠常年繁殖,无越冬现象。广大稻区主要虫源随每年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迁入和推进,每年约有5次大的迁飞行动,秋季则从北向南回迁。羽化后不久飞翔力强,能随高空水平气流迁移,春、夏两季向北迁飞,空气湿度高利其迁飞。成虫对嫩绿水稻趋性明显,雄虫可行多次交配,水稻生长期间各世代平均寿命10~18天,田间增殖倍数每代10~40倍。成、若虫喜阴湿环境,喜欢栖息在距水面10cm以内的稻株上,不均匀分布,后期田间出现塌圈枯死现象。水稻生长后期,大量产生长翅型成虫并迁出,1~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时期。各稻区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水稻品种相当复杂,生育期交错,利于该虫种群数量增加,造成严重为害。该虫生长发育适温为20℃~30℃,26℃最适,长江流域夏季不热,晚秋气温偏高利其发生,褐飞虱迁入的季节遇有雨日多、雨量大利其降落,迁入时易大发生。田间阴湿,生产上偏施、过施氮肥,稻苗浓绿,密度大及长期灌深水,利其繁殖,受害重。

  【综合防治措施】

  (1)做好测报工作,搞好迁入趋势分析,种植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减少 虫源。

  (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防止后期贪青徒长,适当烤田,降低田间湿度。

  (3)选育推广抗虫丰产品种,防止褐飞虱新生物型出现。

  (4)保护利用天敌。

  (5)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及时喷洒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早稻、早中稻、晚稻田每亩0~30克;迟中稻田50克。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亩用药10~20克、兑水60公斤),防效90%以上,持效期30天。此外,用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早期防治效果优于叶蝉散,且可以兼治其它害虫。提倡施用20%吡虫啉浓可溶剂,每6亩6~8毫升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用有效成分2克防治,兼治叶蝉和蓟马。

  稻纵卷叶螟,别称为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等,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稻区。除为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粟等作物及稗、李氏禾、雀稗、双穗雀稗、马唐、狗尾草、蟋蟀草、茅草、芦苇等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代数,因纬度和海拔高度所造成的气候、食料情况而异。一般在气候温暖,栽稻季节长,食料丰富时,则各虫态历期短,一年发生的代数多。据验证,我国东半部自北向南,该虫的发生代数逐渐增加。初孵化的小幼虫,在干燥环境中成活率低。因此,湿度大的环境适于小幼虫生活、活动和取食为害。据试验,在适温的情况,相对湿度达89%,幼虫成活率80.8%,而相对湿度为64%的,幼虫成活率只有33.2%。蛾子多在夜间7时后羽化,但也有极少数在白天羽化,羽化率一般可达70%~80%。各代雌、雄蛾比例几乎各占半数,有强烈的趋荫蔽栖息习性。

  【综合防治措施】

  1.清除杂草。冬季和早春结合积肥治螟,挖光草子留种田的稻根,捡净春花田的外露稻根,特别注意清除河边、塘边、田边、沟边的杂草,并烧制成焦泥灰。做到治虫积肥一举两得。

  2.利用水稻抗性选用抗病虫高产良种,结合合理施肥,防止水稻前期猛发嫩绿;后期恋青迟熟,使水稻生长正常,适期成熟,对减轻为害有一定作用。

  3.抓紧夏收,减少第三代虫源。及时翻耕或把稻根踏入泥中,将它消灭在羽化之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喷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