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800里沙漠:有望成为800里粮仓


“陕西榆林干旱少雨,创造这么高的产量,农业部要认真总结研究,在全国进行推广”。2007年,温家宝总理对榆林市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报道作了重要指示。“榆林走旱作农业高产创建示范的路子,对全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前不久,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榆林检查指导农业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后给予高度评价。

自2006年起,榆林市就在地处800里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定边、横山、榆阳等县区,开展了一场依靠现代技术攻破农业发展难题的“绿色革命”,2007年至今,共开展了5大类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累计创建示范田面积达到36万亩,共有39项高产纪录公布于世,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屡破历史纪录。今年,全市粮食产量更是有望突破155万吨。

800里沙漠,正在向800里粮仓华丽转身!

  重新认识800里沙漠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长久以来,人们一想到榆林,就会想起那绵延800余里的大沙漠。大漠荒沙,荒凉贫瘠,干旱、风沙、贫穷、落后,在很长时间里与榆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50年代榆林全市的粮食总产量只有3.5亿公斤,1965年榆林遭受特大旱灾,不得不从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调运大量粮食救急。用当地的农谚说,这里“春季干旱风沙大,秋多雨涝落霜早,雹灾年年少不了”,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

800里沙漠,似乎是榆林农业发展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儿。

“其实,毛乌素沙漠南缘这一块的土地有它独特的地方。它是被风从毛乌素沙漠北边长途跋涉吹过来的,主要是一种接近于土壤的细小沙粒,已经具备了一些适宜生物生长的土壤要素,我们既可以说它是沙漠,也可以称之为土壤。”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常勇告诉记者。

实际上,在这片似沙似土的区域,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势非常明显。以其独特的光热资源为例。据统计,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2100小时,而榆林高达2600—2900小时,光资源为全省之冠。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步,加上丰富的光照条件,植物光合作用充分,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农产品品质独特。

“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开发少,这里总体来说还属于一片净土。虽然近些年有些耕地也使用化肥,但和关中地区上百年的耕种历史相比较,这里的土地基本还没有被污染。”常勇说。

尽管如此,榆林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多年未有根本改变。

如何充分发挥800里沙漠的“先天”优势,让占全市总人口82%的农民富裕起来?

在吃透市情的基础上,榆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并将之作为全市“两基地一中心”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007年,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而这其中,尤以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最为显著。

利用科技挖掘沙漠潜力

榆林是我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也是全国马铃薯第三种植大市,但在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种性退化严重、栽培管理技术落后、耕作粗放、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般马铃薯种子在耕作两三年后由于病毒侵入植株和块茎,导致品种退化,产量降低、病害增多。”榆林市农科院院长高贵生说,“脱毒马铃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获得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

作为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农科院的专家们经过潜心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丰产技术,建成了脱毒种薯繁供和技术推广体系。

品种的改良直接带来了马铃薯的高产。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其中60亩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农科院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国家水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马铃薯 耕地 玉米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