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种植技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800里沙漠:有望成为800里粮仓

网友投稿  2010-11-29  互联网

“陕西榆林干旱少雨,创造这么高的产量,农业部要认真总结研究,在全国进行推广”。2007年,温家宝总理对榆林市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的报道作了重要指示。“榆林走旱作农业高产创建示范的路子,对全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前不久,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榆林检查指导农业生产及高产创建工作后给予高度评价。

自2006年起,榆林市就在地处800里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靖边、定边、横山、榆阳等县区,开展了一场依靠现代技术攻破农业发展难题的“绿色革命”,2007年至今,共开展了5大类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累计创建示范田面积达到36万亩,共有39项高产纪录公布于世,粮食产量逐年攀升,屡破历史纪录。今年,全市粮食产量更是有望突破155万吨。

800里沙漠,正在向800里粮仓华丽转身!

  重新认识800里沙漠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长久以来,人们一想到榆林,就会想起那绵延800余里的大沙漠。大漠荒沙,荒凉贫瘠,干旱、风沙、贫穷、落后,在很长时间里与榆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50年代榆林全市的粮食总产量只有3.5亿公斤,1965年榆林遭受特大旱灾,不得不从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调运大量粮食救急。用当地的农谚说,这里“春季干旱风沙大,秋多雨涝落霜早,雹灾年年少不了”,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

800里沙漠,似乎是榆林农业发展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儿。

“其实,毛乌素沙漠南缘这一块的土地有它独特的地方。它是被风从毛乌素沙漠北边长途跋涉吹过来的,主要是一种接近于土壤的细小沙粒,已经具备了一些适宜生物生长的土壤要素,我们既可以说它是沙漠,也可以称之为土壤。”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常勇告诉记者。

实际上,在这片似沙似土的区域,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势非常明显。以其独特的光热资源为例。据统计,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2100小时,而榆林高达2600—2900小时,光资源为全省之冠。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步,加上丰富的光照条件,植物光合作用充分,非常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农产品品质独特。

“由于自然地理原因,开发少,这里总体来说还属于一片净土。虽然近些年有些耕地也使用化肥,但和关中地区上百年的耕种历史相比较,这里的土地基本还没有被污染。”常勇说。

尽管如此,榆林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多年未有根本改变。

如何充分发挥800里沙漠的“先天”优势,让占全市总人口82%的农民富裕起来?

在吃透市情的基础上,榆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并将之作为全市“两基地一中心”三大战略任务之一,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007年,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而这其中,尤以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最为显著。

利用科技挖掘沙漠潜力

榆林是我国马铃薯五大优生区之一,也是全国马铃薯第三种植大市,但在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着品种结构单一、种性退化严重、栽培管理技术落后、耕作粗放、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榆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

“一般马铃薯种子在耕作两三年后由于病毒侵入植株和块茎,导致品种退化,产量降低、病害增多。”榆林市农科院院长高贵生说,“脱毒马铃薯就是利用技术手段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获得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

作为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农科院的专家们经过潜心研究,总结出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脱毒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规程”、“脱毒原种和专用商品薯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丰产技术,建成了脱毒种薯繁供和技术推广体系。

品种的改良直接带来了马铃薯的高产。2007年靖边高海则570亩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其中60亩平均亩产达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2008年,农科院又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其中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3810公斤、万亩秋马铃薯平均亩产4888公斤,千亩专用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百亩秋马铃薯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6715公斤,均创全国万亩、千亩、百亩单产最高纪录,单产水平超过世界先进生产国家水平。

除了马铃薯,在科技的支撑下,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这块历来的低产之地,其它农作物也屡创全国高产纪录。

今年9月下旬,农业部玉米、小杂粮专家组来榆林进行田间测产验收,结果表明:定边县学庄乡等五个乡镇的10086亩旱地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田玉米平均产量达到819公斤/亩,比当地半覆膜玉米亩增产400公斤以上,增幅达到一倍以上,其中5.8亩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1192公斤,创造了全国旱地玉米万亩和核心攻关田两项高产纪录。

神木县马镇乡盘塘村千亩“海花1号”地膜花生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鲜果1068.9公斤,经烘烤后的干果为508公斤,创全国千亩花生平均亩产最高水平。

据统计,从2007年起,榆林市共开展了5大类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创建面积达到36万亩,创造全国高产纪录39项,充分显示了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势和生产潜力。2009年10月4日,中央电视台以《陕西榆林首次在全国种出万亩吨产田》为题,对该市创高产活动进行了报道,成为农业部向国庆60周年献礼成果之一。

高产给农民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收入增加。榆阳区农业局局长谷世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金鸡滩镇千亩玉米集中连片创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为1005.9公斤,要比普通庄稼地多打200多公斤,按今年一公斤约2块钱的市场行情算,每亩地要多收入400多块钱。再刨去每亩地120元到 150元的新增开支,农民每亩地纯收入至少增加200元以上。要知道,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增加100元都是非常困难的事。”

  800里沙漠将成“第二粮仓”

近几年,榆林每年的粮食产量屡创新高。据了解,2002年之前,榆林每年的粮食产量在40万吨到100万吨,之后逐渐稳定在100 万吨左右。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开始建设后,2007、2008年粮食产量就已经稳稳地站在了130万吨以上,去年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52万吨,今年更是有望达到155万吨。

正因如此,有人认为,榆林800里沙漠将成为800里“关中大粮仓”之后,陕西省的“第二粮仓”。

“发展现代农业,对保障全国农产品产销供给平衡将起到特别大的作用。我认为,如何使有限的耕地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潜能,应该是榆林对于全国的借鉴意义之所在。”榆林市农科院副院长常勇说。 

常勇认为,建设“第二粮仓”,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技术措施,继续不断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要有计划的拓展新耕地。“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很多沙地下面其实是一种黄土物质,只要把上面的沙子铲掉就是耕地。”他说,“但是,拓展土地必须慎之又慎,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种种要素,像国务院制定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设置一个上限,不能无限制的开垦。否则会对榆林生态带来很大损失。”

“在挖掘中低产田潜力上,必须走土地流转的路子。”常勇补充说,“只有通过合作社或大型农业企业,把土地集中起来,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才能上大型喷灌、滴灌设施,才能统一防治病虫害等等,三亩两亩是不行的。”

对此观点,榆阳区农业局局长谷世保也表示赞同。“目前,我们区所有高产示范田的土地都是整合过的,靠农民单打独斗是没法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过,他也承认,要把高产示范田那一套在全区耕地里全面推开,需要有个过程,毕竟这里面还涉及到资金保障、扩充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接受程度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http://farm.00-net.com/news/12/2010-11-29/14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