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旱作农业的创新 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突围"十年九旱"




        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增产35%以上,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可达1000公斤;种植马铃薯增产30%以上。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旱作农业“买”了保险。 

        2月上旬,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率国务院抗旱春耕生产督导组,实地察看甘肃省旱情和抗旱措施后评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科技抗旱的一个亮点,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科技增产的新路子,值得在全国干旱地区好好推广。 

        推广新技术 旱塬变“粮仓” 

        粮食问题,全球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饥饿人口超过8.6亿。在全球粮食危机中,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未雨绸缪,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今年夏粮总产量有望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 

        粮食问题也是始终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我省粮食总产连续5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但这只是低水平的供求平衡,保障粮食供给的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中东部干旱山区,连续多年受灾,这一区域粮食生产越来越突出地影响到全省粮食安全的大局。 

        为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今年我省启动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建设工程,计划到2012年新增粮食50亿斤。50亿斤,不是小数字,尤其在我省这样一个干旱地区,靠什么来实现?为破解全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难题,省委、省政府把重点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作为干旱半干旱区提高粮食产量的核心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从2003年开始试验、示范,2006年和2007年,这项技术在甘肃中东部小范围推广时,经受了大旱的考验。2008年,这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迅疾达到289.5万亩。 

        大自然似乎要专门考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抗旱效果。 

        2008年上半年,广河县降水较历年同期减少近三成,尤其在5月份先是干旱、后来突降雨夹雪,就在这样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全膜双垄玉米奇迹般地出苗齐整,长势喜人。6、7月间连续遭遇两次重大雹灾,城关镇十里墩村一株株全膜玉米的叶子被打碎,可秸秆依然直立,玉米棒子依然饱满。当地广大干部群众形象地称赞全膜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 

        秋收时节,该县农家院子墙头上到处是迎着秋阳、闪烁金光的玉米棒,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全县种植双垄沟播玉米10万亩、双垄沟播马铃薯2000亩,仅此两项总增效益4350多万元。传统的“雨养农业”走出了困境,旱作农业增粮增收,露出曙光。“要不是眼见为实,说啥也不信,咱这旱地里玉米能打2000多斤!”禾集镇司家坪村村支书李德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0亩,亩均产量1000公斤,亩均增收 200元,仅此一项为全村增收10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再用玉米秸秆规模养羊、养牛,带动农户年收入两三万元。 

        如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增收的观念在旱作农业区已深入人心,开辟了我省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围绕甘肃省旱作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在相关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促进我省农业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500万亩,就可增加粮食产量50万吨,农民人均可从中增加收入40元。” 

        今年,甘肃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抗旱保丰收的“法宝”,筹集1.2亿元资金,在全省52个旱作农业区普遍推广这项技术,公开招标采购地膜9750吨、起垄覆膜机械1.38万台,对农民每种植1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补助1.5公斤地膜,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新覆膜面积达692万亩,加上去年一膜两用,使全省全膜双垄沟播面积达到750万亩,以此增强农业抗旱能力,确保粮食增产10亿斤。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粮食 干旱 土壤含水量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