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业科技

气象站被迫频频“搬家” 谁来保障气象安全?


  新华网福州5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沈汝发、苏万明)今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给我国造成巨大损失。事实上,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气象安全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记者在山东、福建等地采访发现,作为防灾减灾“前哨”的气象站受多种因素影响却被迫频频“搬家”,气象探测环境一再遭受破坏,气象站的稳定性亟待加强。

  气象站被迫频频“搬家”

  山东省西南部一家县级气象站是国家在山东设立的示范性气象站之一,2000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该气象站不得不进行了第一次搬迁,搬到了荒郊野外。工作人员本想从此可以平安无事,可2005年底的一天,他们发现一些工人在离气象站不到20米的地方开始打地基、施工,一打听才知道,县里已经把周围的一大片地划作该县中学的建设用地。

  山东省气象局监测网络处的工作人员赶紧跟当地县政府、建设局等有关部门交涉,对方一直表示尽快处理。然而,“处理”了一年多,该县中学已经建了起来,三排三层的楼房将气象站团团围住。气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又气愤地说:“气象站再一次搬迁几成定局。”

  该县气象站是众多气象站命运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山东省气象局共有123个气象站,近两年被迫搬迁的气象站已达25个。

  据介绍,气象站是气象探测的最主要手段,气象探测环境是为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保证气象探测环境,才可能获得准确的原始气象数据,为百姓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服务。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了应该禁止的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受保护的气象探测站点详细规定了其周边的环境标准。

  根据规定,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与障碍物的距离,分别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10倍、10倍、8倍。“也就是说,如果周边有5米高的楼房,那么这些楼房起码要离国家基准气候站50米远,这是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一致标准。”山东省气象局防灾管理处处长谢考现说。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地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视有关法律的规定,部分气象台站周边建筑越来越密、越来越高,使得气象探测环境遭受影响甚至破坏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据福建省气象局统计,该省先后有约一半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受到影响,14个气象台站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从1980年到2007年全省已有22个基本测站由于探测环境日益恶劣进行过搬迁,有的站甚至搬迁过两次。“其中有16个站是上世纪90年代后搬迁的。”福建省气象局监测网络处处长罗昌容说。

  气象站不能轻易搬迁

  气象站频频“搬家”引起专家和群众的普遍担忧。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大多数市民都认为不能因城市建设之小失气象安全之大。一位被访者说:“这些年来台风越来越多,天气预报准一点,至少可以使损失少一点。”

  气象专家表示,气象探测设施作业高度是世界气象组织统一的要求,不能“原地拔高”,否则测到的就不是地表的气象数据,就丧失了分析意义;气象站更不能轻易搬迁,搬迁不仅造成财力浪费,更重要的是对气象业务及其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造成很大影响。

  专家分析说,世界气象组织对气象数据收集的一个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就是气象站站址要基本固定,因为只有气象站固定,气象数据才能进行历史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的气象信息才符合准确性、连续性、可比性、代表性的要求。

  “随着气象灾害日益频繁,气象预报的科学性、准确性越来越重要。为此,山东省气象局还想加密气象站点,争取尽快达到1000个左右,但目前连站址稳定这一基本的技术要求都无法满足,确实令人担忧。”山东省气象局的专家们表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气候 处理 环境标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