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大学农村生源下降现象的背后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所作题为《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的讲话中说到,“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大学中的农村生源比例下降,有数据为证—

  2005年,教育专家杨东平负责一项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又据清华大学袁本涛教授统计,从1990年至200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录取新生的比率为44%至51%,县市以及县级以下,包括农村的学生录取率较小。以2004年为例,清华大学新生中,北京学生占13.7%,4个直辖市共录取677人,占新生总人数的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南开大学近3年来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农村新生比例为30%,2007年这一数据为25%,2008年为24%,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即使是一直受农村考生青睐的中国农业大学也是如此,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

  耐人寻味的是,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9年至2008年,我国高校农村新生的比例却是逐年上升—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

  一方面是重点院校的农村生源比例仅为30%左右,另一方面是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上升,并占到50%以上。那么温总理何以发出“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的警示呢?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是现在的高考制度是公平的,高考分数面前是人人平等、不分考生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在大学新生录取程序中,是严格操作且按成绩排序录取的。但由于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的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是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的。近年来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家庭,往往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借读,但更多家庭的孩子由于无法承担高昂的借读费,能上学却不能上好学;随父母到城镇求学的打工子弟,在城镇求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只有少数能进公办学校和条件不错的民办学校,相当部分则在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求学。这样,在同等录取标准下,高考成绩相对较低的农村考生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可能性便下降了。

  其次,我认为“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主要是指国家和省属重点大学。根据湖北省高招办的统计,2002年到2007年,本科总录取考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保持在53%至56%。其中,一本录取考生中,农村生源保持在51%至59%,但其中被提前批次录取的考生中,农村生源6年间的比例从33%提高到57%;专科考生中,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这就是说,部分农村考生虽然高考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庭经济问题,选择了不收费或收费低的提前批次录取的军事、师范院校或专科院校。

  此外,在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下降,除了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等原因外,高校招生中的“城市视角”也挡住了农村考生的门槛。近年来,一部分大学在自主招生时,考试内容和形式多从城市学生出发,比如,看重学生的文体特长,注重学生的知识面,甚至有的只把报名资格和名额分给中学名校,这对农村学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大学农村生源下降的趋势还在蔓延,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的指向其实只有一个—社会公平。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有些大学以新生中的城市学生比例上升为夸耀的资本,甚至以城市生源达到北大、清华那样高的水平为奋斗目标。以大学毕业生为例,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就业率也较高,而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将影响大学排名和专业招生规模。看来,大学农村生源下降现象的背后,既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根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农民收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