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通过深化改革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发展也很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农民教育负担较重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底,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强调按照明确政府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担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实践看,这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长期以来,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机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有利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基本得到保障。2007年中央财政支出364.8亿元、地方财政支出323亿元,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并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二是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遏制。过去,农村中小学运转经费主要靠收取杂费,财政拨款很少,甚至全国有近1/3的县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是“零拨款”。实行新机制后,西部农村学校都拿到了政府拨付的公用经费,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各地严格规范收费行为,乱收费明显减少。绝大部分学校除了代收课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外,其他方面都是“零收费”。三是促进了学校管理规范化。新机制从制度层面强化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学校的一切收支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学校科学管理、民主理财。四是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6年,西部12省(区、市)约有20万名辍学的孩子返回校园,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创历史最好水平。因贫失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继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又一项惠农举措,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步骤。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改革措施,确保改革全面成功。一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特别是省、县级政府的责任。建立中央、省和县级政府之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破除体制性障碍,克服税费改革、农村“普九”负债等因素的影响,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化,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足额到位。二是在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方面,实行“校财局管”。按照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在教育系统内部设立会计核算中心,真正实现“校财局管”,并相应加强对教育局的财务监督机制。三是在教育资源整合方面,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性因素,但不少农村中小学分布散、规模小,不利于集中优势师资等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师配置,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同时,应逐步解决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足以及教师大量兼课、负担过重等问题。全面落实农村教师医疗保障机制,解除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四是在学校预算经费的拨付、管理和使用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财务拨款网站,明确拨款数额和程序,保证拨款过程透明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村中小学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 强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