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农村教育医疗

在城乡协调发展中实现民生持续改善


  中国是个十多亿人口而且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发,将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的改善置于城乡联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中,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才会呈现出民生安康、社会和谐的局面。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但也正如那句俗谚俚语所言“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所面对的最大的民生问题,就是摆脱贫穷过上温饱生活,解决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因为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正是在这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民生思想及相应政策的推动下,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这个曾经是共同贫穷的国家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继而达到了总体小康的水平,城乡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性成果。

  但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旧的民生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对于生产、生活、生存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公平正义必然会产生新的期待。如果社会差异过大,民生就要出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差异的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有这样三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差异的程度:一是到2000年我国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时,16项测评指标中只有3项没达到,而这3项全都与农村和农民相关,即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二是从我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看,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风险警戒线,但是如果将城乡分开,城市是0.34、农村是0.37,都没有超过风险警戒线,这说明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因素。三是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了3.22∶1的历史最高水平。至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这些当前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的欠账要比城市多得多,存在的问题丝毫不比城市少。

  民生领域是社会差异最为凸显的领域,无论是从生产、生活还是生存条件来看,社会各阶层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完全消灭“三大差别”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发展逐步缩小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平衡,并让差异保持在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水平上,这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也应当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指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的进步,也是社会公平和谐社会理论的升华。

  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发展滞后,不仅使农村的民生问题更加突出,不利于从总体上推进民生的改善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新的民生烦恼。2007年,先是猪肉价格的上涨,接下来是几乎所有农产品的价格都在上涨,从而让全国上下再一次感受到农业对于民生的重大意义。应当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全国的民生问题。这就需要将民生的改善置于全国城乡联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从社会总体层面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进而从全局高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者系中共大连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体 农民人均纯收入 数据 科学发展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