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
10月31日清晨,阳光明媚。记者赶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五十团夏河卫生所采访,还没有来得及进入正题就紧张地目睹了医生余汉成和护士全力抢救危重病人的全过程,经历了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
一个小小的卫生所,一名花白须发的医生,在忙碌着,那双深沉、饱含同情的目光给记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个小时后,病态稍有好转的农工阿衣吐拉克在卫生所护士的陪同下转到团部医院就诊。小小卫生所立即就恢复了按部就班的诊治程序,对余大夫的采访在一片忙碌中展开了。
夏河曾是两种传染病的发源地
五十团夏河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营级单位,有8000名少数民族农民。六十年代初,这里曾是出血热和黑热病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交通不变,距离团部37公里。由于多种原因,夏河曾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1974年,五十团在夏河成立了卫生所,一支医疗队伍长期坚守在条件异常艰苦的夏河,全面担负起对夏河的诊病治疗和做好该地区的地方病防治、科学预防各类疾病等知识的普及工作,多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夏河地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健康生活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提高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
随着五十团致富职工群众,改善夏河少数民族生活生产条件,加快夏河新型连队建设步伐工程的实施,五十团夏河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不断改善。2003年3月,五十团团党委将原五十团医院的院院长——五十团医院麻醉医师、口腔科、外科主任,时年53岁的共产党员余汉成调往夏河医院任所长。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汉族多和特(医生)
光阴在解除病人病痛的时光里匆匆流走,这名1966年来自鲁迅故乡的支边青年,已是两鬓如霜的医疗战士。在长期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生产在一起的日日夜夜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语,在兢兢业业工作的4年间,他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离不开、实在是离不开。”他搓着一双大手真诚地说,在开始采访的几分钟内,他关切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躺在三张病床上观察治疗的病人。看着他忙不暇接的样子,记者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了看病的群众;
“我们离不开他不是因为他是医生,更多的时候他其实就是我们的是亲人……”73岁的农工帕袒木汉,是夏河12连的孤寡老人,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病,在长年的看病问药过程中受到余大夫无微不至的关照。近几天来由于天气转凉,她总是感觉气短胸闷,这天一大早,她就随着她家公鸡的打鸣声来到了夏河卫生所在暮色中敲响了余大夫宿舍的门。余大夫把她迎进观察室给她细心做了检查,开始治疗。在红红的炉火映照下他不断和老人拉着家常,给老人耐心地讲解肺心病人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他就是我的亲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受到他的眷顾,给他增添了很多的麻烦。今天我来的早,他就去巴扎买了热馕,和我一起在这里吃了。我都不敢想像要是没有他我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说着老人的眼泪流了下来。
“我们不能没有他”朴素的语言讲述着一个爱民医生的情怀。11连农工60多岁的艾山卡吾走进卫生所时带着一股寒风,他直奔进来紧紧拉着余大夫的手,随即从随身带的口袋中出了两个洁白圆润的卡玛古:“这个你拿着,今天早上刚挖出来的,你尝尝我家菜地里没有上过化肥的菜。”余大夫和蔼地笑了。
说起艾山卡吾和余大夫的友谊在夏河已经被农工们传为了佳话,人称艾山卡吾是留住余大夫的有功之臣,对于这一点艾山卡吾沾沾自喜:“他是共产党的大干部,我们这里条件这么艰苦,他来一天两天可能,他来一年两年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当时都这样想的。”那是余大夫来到夏河卫生所开展工作后的第三天,也就是4年前春上的一个难忘日子,都知道党委派来了大医生,身强体壮的艾山卡吾还没有亲眼见过。
这天,正在自家棉田里播种棉花的艾山卡吾牙齿却突然疼痛了起来,待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卫生所找余大夫,不巧的是,这天余大夫因参加团医院党支部的一个紧急会议离开了卫生所。艾山卡吾无奈地拿了几片护士配给的去疼片回家了。没曾想这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黄昏十分,他的两腮鼓胀,连脖子都肿了起来,甭说吃饭了,口角流涎,真正的苦不堪言。无奈他赤红着双眼,拉出家中唯一的交通工具——那头灰色老毛驴驮着他踏上了寻找余大夫的路。一路上,驴蹄嗒嗒伴随着艾山卡吾痛苦的哼哼叽叽,一连走了好几个小时,深更半夜他颤抖着敲开了余大夫的家门,倒在了余大夫的怀中……看着眼前的情景,余大夫大吃一惊,二话没说,立即雇车把艾山卡吾护送回夏河卫生所,当即就展开了治疗,在艾山卡吾的床头守护了五天五夜,直到他康复回家:“我再也不离开你们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1/2007-11-02/143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