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走进中国茶背后的“安徽智力”


  本报记者杨丹丹

  2019年杭州茶博会上展出的品种纷繁、品质精良的中国茶惊叹了世人,现在茶产业已成为我国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科研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在探索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路径中不断贡献着“安徽智力”。

  完成茶树基因组测序

  2018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茶树基因组的破译将推动茶组植物基因组进化、茶树起源和遗传多样性、茶叶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形成机理等重大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以茶树基因组图谱为框架,整合24种山茶属植物,构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茶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平台,实现了茶树组学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该平台集成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如功能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分子标记开发、引物设计、序列比对等),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检索以及深度挖掘数据库中丰富的组学数据并实现可视化。

  酯型儿茶素是导致茶叶味苦的主要原因,但这一类型儿茶素是如何合成的长期困扰着学术界。安徽农业大学经过艰苦的攻关研究,证实有两种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证实了儿茶素合成途径的存在。由此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

  推进茶机产业迅速发展

  为了改变众多茶企作坊式加工的现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团队开发集成了茶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十五”期间,在农业农村部“948计划”支持下,项目组引入日本先进的茶叶加工设计理念,研建了国内外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将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山毛峰、滴水香等传统名茶的规模化生产上,先后开发了5条黄山毛峰茶、滴水香茶清洁化生产线;“十二五”期间,在安徽省政府“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下,开发了六安瓜片茶、祁门红茶、霍山黄芽茶、黄大茶等的生产线。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在名优茶生产上的示范应用,改写了我国传统名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项目成果通过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国20个产茶省市推广生产线200多条。

  此外,我国茶叶色选技术装备受制于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因为价格昂贵,在我国很少使用。“十一五”期间,安徽农业大学与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于2007年开发出首台国产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并示范应用。茶叶色选机成功实现国产后,在合肥市带动了一批民营色选机制造企业,目前合肥市生产的茶叶色选机已经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为适应茶叶大规模连续化加工对原料和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品质控制中,先后开发出系列茶叶品控装备,应用于检测茶鲜叶原料质量、评判茶叶品质和等级、控制茶叶加工工艺、监测出口茶掺杂,为保证全程数字化生产的茶叶品质奠定了基础。

  开发茶叶新品种新市场

  黄大茶是皖西特产,但因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装简陋,一直是低档产品。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和张劲松教授研究组发现,黄大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和减肥等功效,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以健康为导向的功能性茶叶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如今,包装精美的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和速溶黄大茶系列产品成为电商网店的热销品。

  依托安徽260多万亩茶园,安徽农业大学在皖垦集团等9家龙头企业集成推广机采、机剪和机耕技术,示范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1.5万亩;开发了桂花红茶、桂花瓜片、金寨红茶、安徽特色乌龙茶、黄大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研建了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了多种类型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浙江和安徽研制了一批速溶茶和姜糖茶生产线,年加工速溶茶近万吨。以低档茶及茶园修剪枝等作为添加剂,研发含茶的动物饲料,开辟了茶的应用新领域。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叶 茶园 红茶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