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王金龙)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今年以来,凌源市采取5项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7月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10万人,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8万人,季节性务工人员2万人,年创劳务收入达10多亿元。
健全组织,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组织机构,搭建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做到人员、场地、经费、工作、制度、网络“六到位”,形成了县、镇、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农民外出务工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服务。
加强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坚持“先培训,后转移”的原则,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创业的需求,结合普惠制培训、SIYB创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项目资金和教学资源,以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教育中心、乡镇远程培训基地等为主要培训载体,围绕计算机操作、家政管理、手工制作、月嫂、护工、焊工、汽车修理和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进村入户培训、追踪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一到两门就业技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达5000人次。
拓宽渠道,积极引导就业。利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电视、报纸、网络等载体,发布用工信息,让群众充分了解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并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外出务工区域和岗位。同时,积极与省内外主要劳务输入地的用工企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今年以来,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联系进场企业5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达成意向性协议2000多人。以发展重大投资项目和特色产业为重点,通过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扶持和创业培训、税费减免,鼓励、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
完善网络,实行动态管理。2008年以来,按照“全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建设”要求,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成了凌源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并改造和完善乡镇、街道、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并配备了电子显示屏、电脑、触摸屏、传真机等各类先进实用设备,各类求职人员只要通过触摸屏或自助电脑,就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用工信息。同时,通过开展调研和调查工作,对所有可供输出人员的基本情况、特长及择业意向等建立输出人员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使农村劳动力资源纳入相对集中有序流动的管理轨道。
强化服务,加大维权力度。为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走得出、稳得住、能挣钱、维好权,凌源市劳动就业局积极为外出务工农民联系就业岗位,并在务工比较集中地区建立驻外工作站,协调解决劳务纠纷,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办理就业相关事宜,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2-08-03/13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