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河南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培训职业农民125万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教育科 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 才队伍”。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山西、河南采访了解到,在“优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务农意愿不强的现实背景下,中央提出的加快推进社 会主义村建设以及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切实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培养新型农民成为各地迫在眉睫的选择。《半月谈内部版》2012 年第3期)

  农村实用人才一人带动一方

  2月11日清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乐山村中农乐合作社的几十位苹果种植户早早就汇聚一堂,等待当日9点钟开始的一个关于苹果栽植和管理 技术的农业科技讲座。讲座开始后,主讲人满口乡土语言,通俗易懂,听者仔细认真。“从花前如何给果树补养到果园春季管理,咱可是长见识了。”平宜村果农姚 建波听完讲座后兴奋地告诉半月谈记者。

  主讲人是夏县水头镇后堡村果树“土专家”何巨才。作为一名普通果农,他针对现有普通大冠型苹果树的弊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自主研究“结果早、品质好、产量高、容易管”的密植园主干形苹果树形的种植方法,并大获成功,使苹果种植效益亩均提高二三千元。

  在何巨才的带动下,后堡村千余亩果园改种了主干形苹果树。

  不仅如此,农闲时节,他还喜欢骑上摩托车四处转悠,不管走到哪家果园,只要看见管理得不好,他就会下车细心教授。几年来,老何接待了数万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同时还在运城市的芮城、临猗等县以及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等地开办了数百场讲座。

  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赵营乡,则出现了900多户、2700多人的外出包地专门发展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分别占全乡农户总数的12%和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8%。赵营乡小韩村外出租地的村民有300多户,占全村的1/3多,每年仅此一项的收入就近3000万元。

  村支书耿金恩说:“我们算过账,现在外出的300多户平均每户包地150亩,一年两季,一季粮食能挣回全年的种地成本,一季棉花算净挣,一亩棉花收入2000多元,每户一年至少就是几十万,收入比打工多得多,还稳定。”

  赵营乡党委书记徐建立说,近两年他们加大与外地的沟通联系,维护包地农民的利益,鼓励包地大户返乡创业,目前返乡农民创办的企业已经达十几家。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大量农村的实用人才,在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村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训实用人才、培养职业农民成现实选择

  半月谈记者在山西、河南两省采访了解到,“十一五”期间,各地依托“阳光工程”等国家项目,大规模开展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目的的培训。其中, 山西省5年间培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万人,河南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1.8万人、转移就业95.7万人。然而,进入新时期,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 要目的的培训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山西省农业厅科教处处长裴峰告诉半月谈记者,一方面,在过去几年中,大量的高素质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培训,转移到城市就业;另一方面,大量的新 生代农民工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于是造成在广大农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农民越来越少,将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河南省农业部门的调查也表明,从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从业状况和培训情况看,务农劳动力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为“五多五 少”:即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年龄大的多,青壮年的少;兼业农民多,专业农民少;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受过系统 培训的少。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由于大量高素质劳动力的出走,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失去了对象,农业生产特别是单产水平长期徘徊不前,农村的公益事业无从开展。

  河南省农业厅相关专家表示,这种状况不改变,就难以适应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总体要求,难以适应全社会对于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档次提升、结构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观要求,也难以适应农民自身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农业生产 果树 主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