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短缺”趋近
东部、中西部地区争抢“农民工”,意味着农村有效劳动力供给潜力进一步减小。用工荒从结构性短缺向整体性短缺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蔡昉就提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老龄化趋势正在显现,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结束,劳动年龄人口占主导而带来的“人口红利”也将消失。
蔡昉表示,“民工荒”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快速增长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他曾预计,2015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第一次人口红利也将在这一时间段前后消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贡森在调研中发现,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就业需求增加;东西部工资差距不大,加之农民工留在家里便于照顾家人等难以计算的成本,促使中西部农民工回流。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河南、安徽等地,留守儿童出现的“代管不严、缺少关爱”等问题,使很多“80后”父母不愿再外出务工。
贡森指出,当前全部农村劳动力有4.7亿人,转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已有2.3亿人,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有2.4亿人。他认为,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刘易斯第一拐点”已经到来。
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向短缺转变。“刘易斯第一拐点”是指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而在“刘易斯第二拐点”,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形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室主任张丽宾则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劳动力总量仍处于上升趋势内,“刘易斯拐点”到来还有待时日;目前表现出来的“用工荒”还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加剧,增加了企业招工的难度。
富士康负责招工的刘芝波的观察,支持了张丽宾的看法。她在招工中发现,新生代的农民工表现出与老一代不同的特点,“他们更想工作得舒服些,不愿意多加班,流动性也强”。
张丽宾还认为,中国目前并不缺少劳动力总量,一方面是青壮年的农民工短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率高,企业招不到人;但另一方面,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中老年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因此中国目前仍然是结构性短缺,“招工难”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匹配。
吕志华也认为,企业一般要求招年轻工人,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因为没有技能,企业没有合适的岗位提供,只能被辞退。事实上,在河南仍有800万没有转移出去的劳动力。
求解招工难
东西部均现“招工难”,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当前的劳动力总量还在增长,后备的劳动力仍有增加潜力。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整体趋势发生改变情况下,政府和企业需调整角色,打牢基础,方能度过当前被动局面。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民工荒”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2008年底全球的金融危机,使“用工荒”暂时变成“就业难”,大量农民工从东南沿海地区提前返乡;但到了2009年下半年,“民工荒”以更大规模再现,并不再局限于东部地区,成为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普遍面临的困难。
翟燕立分析指出,2010年农民工工资性收入上涨15%,2011年预期工人工资继续上涨15%-20%。但这只是体现了生活成本的上涨,还没达到分享社会成果的层面。
他认为,如果人员动态平衡,薪酬应该等于生活成本上涨和经济增长之和,人员供给才会比较多。现在企业提高工资犹犹豫豫的,生活成本上涨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在劳动力供给上,工资的薪酬体系没有很好适应社会增长,影响了农民工供给。
都阳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都处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企业招不到人,就可以通过调薪等方式,以吸引更多的人到劳动力市场上来。
但贡森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利润空间有限,大幅度提高工资不可持续。如继续提高工资,企业将向劳动力便宜的地区转移。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明璋也告诉本刊记者,台湾企业已经有了设立经济特区引导企业回流的倾向。他预计,“今年可能有2%-3%的台商关门大吉,就算没倒,也是会有15%的台商要紧缩”。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1-02-22/12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