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十一五”农民工资性收入比例达60%以上


十几年没有再种过地的北京市顺义农民王淑香,2010年年底又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村里14间气派的新房盖好了,城里儿子买的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装修好了,新车开进了新家,高兴的事儿一桩接一桩。

老两口都退休了,哪来钱置办这些?

王淑香嘿嘿一笑,算起账来。“我这一年,光入股村企业的股金分红就一万多,还有土地确权分的二千多元,养老金七八千。再加上在村企业打零工挣的一万多,我们家光我一个人一年就挣三四万,还不算老伴一个月将近两千元钱的养老金呢!”

务农的体力活减少了,收入反而增加了,钱也敢花了。这是年轻时靠种地维持生计的王淑香连想都不敢想的。

60岁的王淑香是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的村民,大半辈子以种田为生。“过去这季节正跟家‘猫冬’呢,一年忙到头,全家也就挣个三四千块钱。”

日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好起来的,王淑香自己也说不清。只是在老人以时间为线的讲述中,“种地”这个词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村办企业”、“股份制”、“土地确权”、“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新鲜词儿。

“像我这样的,在我们村不算有钱人,不新鲜。”老人一边回忆一边念叨。在京郊,像王淑香一样昔日靠务农为生,如今放下锄头增收的农民的确数不胜数。

据北京市农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860元增加到11986元,年均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比例达到60%以上;财产性收入由2005年的617元提高到1402元,比例由7.85%提高到11.7%;转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508元提高到 1590元,比例由6.46%提高到13.27%。

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性变化,是京郊农村由表及里的变化,是广大农民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的融合性变化。

走进风景独特的民俗村,青山秀水间不但有美味农家饭,更有精致现代的主题酒吧;不但有樱桃柿子等农果采摘园,更有薰衣草庄园、玉米迷宫等创意农业园……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农业与时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结缘。如今,“京郊游”已成为北京市旅游业的一方大舞台,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 299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1.3亿元,相比五年前翻了一倍多。在这个舞台上,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当起了老板,挣起了工资,关心起了文化和生态。

走进广袤的京郊大地,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优质农产品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让涉农企业有了叫得响的品牌,现代化的京郊还吸引无数优质项目与高端企业纷纷落地。“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502家,产值达到600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59%,9家涉农企业成功上市。普通农民从事起了“白领、蓝领”的工作,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更有勤劳智慧的农民群体,成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力量。

看得见的巨变正在发生,看不见的变化则在普通的农家院落中悄然进行。千余村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67.5万农民平日里挣工资拿经营收入,年底拿股份分红,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股东。每月200块钱的福利养老补贴普惠农村老年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村老年人还能得到更多实惠。如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五年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由25.1%提高到90%,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由80.31%提高到96.74%,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开始并轨,近郊实现了城乡居民标准统一,远郊区县农村低保标准最低的区县也达到了2520元。

从传统型农业到都市型现代农业,从“共同共有”的集体经济体制到“按份共有”的产权制度改革,从“老农保”到“保”,再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270万京郊农民不依赖务农过日子,“收成”却一年更比一年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樱桃 农民人均纯收入 玉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