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劳务输出让漳县农民鼓了钱袋富了脑袋


  本报漳县讯:隆冬时节,走进漳河两岸的任何一个村庄,你会发现:很多村民的房屋越来越美观,大伙儿的衣食住行也有了明显改善,有些过去连吃饭都成问题的贫困户,现如今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发展壮大劳务经济,使更多的漳县人由“富余”走向“富裕”。

  近年来,漳县立足实际,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县”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拓宽渠道,打造平台,强化服务,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仅今年以来,全县输转劳动力5.65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51万人、自谋输出2.11万人、跨国务工280人;培训劳动力2.29万人,登记回乡创业人数600人,扶持返乡创业带头人5户、扶持中介组织2个,新建劳务基地10个,实现劳务收入3.17亿元。

  探究劳务经济飞速发展的奥秘,认识县情、抓住机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齐抓共管,是贯穿漳县劳务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一条主线。

  为了做大劳务产业,漳县积极推行劳务输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一把手甘当“劳务司令”,相关职能部门争做务工者的“娘家人”,乡村干部纷纷充当起“劳务大使”,各负其责,协调配合,为全县的劳务输出尽责出力。县上健全了县、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全县13个乡镇分别建立劳务站,在136个村配备了劳务工作信息员,先后建立了适龄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等基础信息管理体系。仅今年,全县劳务经济组织已发布用工信息上万条。正是通过政府的大力推动,漳县的劳务输出逐步完成了由季节型向长年型、由游击型向军团型、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由打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

  “走前抓培训,走时抓服务,走后抓维权”,是漳县发展劳务经济的“吉祥三宝”。

  过去,由于外出民工没有技术,不仅干的是重体力活,而且工资报酬相当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漳县积极整合劳动、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资源,以劳动部门为主体,联合县职教中心,通过订单培训、输出前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劳务输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今年5月,这个县抢抓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实施的机遇,争取到15万元劳务品牌培训资金,通过3个月时间,250名学员都顺利拿到了国家职业技能初级等级证书。

  为了保障务工者的合法权益,让家长放心、务工者欢心、用人单位称心,漳县坚持“先考察、后输出”的原则,对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派员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厂情、劳动强度、工资待遇和食宿等情况,做到“四不送”,即对无招工协议的不送、无可靠人员联系的不送、规模小的不送、待遇低于800元的不送,以确保务工人员“送得出、稳得住”。

  为了抓住能人、扩大输出,漳县还大力实施劳务输出能人带动战略,使之成为劳务经济规模迅速扩张、领域快速延伸的助推器。

  在盛产漳盐的盐井乡,提起徐建娃,那真是大名鼎鼎。1996年赴疆打工的他,于1999年5月在独山子组建了建业装潢公司,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到2006年底,他名下的企业已拥有员工170多人,固定资产200万元。这位从盐井乡走出的中年汉子,2007年春季带着家人和企业骨干,在家乡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占地70多亩的新型环保建材公司,生产十几个品种的新型建筑材料。除每年创利税120多万元外,他还先后吸纳乡亲180多人就业,其中安置了40多个下岗职工和待业青年。

  像徐建娃这样已经取得成功的务工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挣了大钱后,踊跃投身到家乡的产业发展当中,共同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合力撑起漳县美好的明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劳务输出 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以来 劳务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