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就业:平稳向好之路曲折而复杂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按照中央的调控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温总理近期在各地召开4次座谈会,称“宏观调控的两难超预期”,“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超预期”。与此相应的,目前全国的就业情况平稳向好,但前景同样是曲折而复杂,需要各方给予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二季度全国就业情况显示,二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11万人,比一季度末减少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一季度末持平。

长期来看,我国仍面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在6月中旬的一次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介绍,“十二五”期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每年将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而新增就业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有1200万人。“中国面临着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三碰头’的就业困境。”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推出经济刺激方案保增长,保就业也是题中之义。但政府投资多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部门,投资在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没有带动就业量的高速增加。还有许多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仍然把GDP和财政收入作为第一考虑因素,而这些目标与就业的扩大并不总是一致的,由此导致在一些地区和部门,就业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

目前,宏观经济向好,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经济进入企稳回升阶段后,就业出现好转的时点要慢于产出恢复增长的时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然保持较高的失业率,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空前加大,以及欧洲经济状况不佳,使得我国外需总体不稳,不利于出口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增长,限制了出口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滞后影响依然存在。

尽管今年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再次出现了“招工难”,但短期因素影响居多,全国范围的劳动力供给仍大于需求。今年全年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预计将达到1500多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630万人,达到历史新高。

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就业岗位增长点,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实施起来并不能一蹴而就。城市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远远大于农村,在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当下,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需求不足的制约。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比第二产业要高,从业者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的考验。

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将成为就业的“双刃剑”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有所增加。这些将使调结构、扩内需、促“升级”成为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主题。由此带来的既有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促使就业增长的机会,也有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而后者可能会在短期内对就业造成相当的压力。

从行业需求看,二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2.7%和11.2%,二者合计为93.9%。 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较大。类似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已经长期存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从供给方面看,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不足,同样是造成中国产业结构处于低端的重要原因之一。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与2008届的1%以及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目前还没有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生的根深蒂固的惰性,使得劳动力供给调整速度极其缓慢,结构性失业由此变得十分突出。要解决就业问题尤其是结构性就业问题,有赖于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来提升就业能力。

据介绍,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仅仅达到45%。这和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果我国的城镇化率从45%提高到75%,就意味着中国将有4亿-5亿的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中,转移到非农产业。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要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逐渐完成。也就是说,中国在未来的20年到 30年的时间里,需要继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来吸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群体 总体 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以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