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来到太仓市浮桥镇时思村采访。2001年,这个长江边上的小村子诞生了全省第一家劳务合作社,其“当家人”叫顾利清。
“这是我昨天刚从市里领回来的。”指着办公室墙上一块亮闪闪的铜牌,顾利清开心地向记者介绍。凑近一瞧,“农村新型合作社先进单位——太仓市华金劳动服务经济合作社”两行字很是显眼。
采访便从“华金”的名称开始。“有什么寓意吗?”“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取华能电厂和金浪镇的第一个字,希望实现双赢。”
2000年前后,随着太仓港区开发建设,华能电厂在长江边拔地而起。为了建厂需要,金浪镇(现已并入浮桥镇)的部分土地被征用,260多户农户因此而动迁,其中近百位“4050”农民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人员。
“一下要帮这么多人找生计,当时我们很着急。”顾利清说,在与新落户企业的接触中很快发现,它们有着大量的用工需求,尤其是食堂、保洁等后勤岗位。需求的“交集”于是出现了。2001年,金浪镇政府牵头组建了华金劳务合作社,既为农村闲置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又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劳动服务。合作社成立第二年,开始为社员缴纳社保,2006年起又购买了意外险,让社员吃上“定心丸”。
当了8年的合作社总经理,华金的发展已远远超出顾利清当年“双赢”的朴素愿望。华金现有入社农民450人,去年劳务总收入980万元,缴纳社保后结算给社员的报酬为765万元,人均劳务收入1.7万元,太仓港区的武钢码头、万方码头还有德资舍弗勒集团等都成了它的客户。在今年5月份的员工工资账目表上,记者粗略浏览一下,发现月薪最高的有3600多元。
以华金为起点,劳务合作社这一新型合作组织模式被迅速“复制”到太仓各村和涉农社区。通过这一载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尤其是年龄偏大、技能缺乏的“4050”人员组织起来,统一对外承接绿化养护、河道保洁、道路卫生、家政服务、企业辅工等劳务,为社员创造稳定的收入渠道。
顾利清告诉记者,劳务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利益共享。同时,根据企业要求对社员进行技能培训,并采取跟踪管理、分月考核、年终评比的方式,实行岗前、岗中、岗后的全程服务,受到社员和用工企业欢迎。
如今在太仓,劳务合作社已呈星火燎原之势。据市委农办的最新统计,全市现已成立劳务合作社84家,入社农民达4710人,2009年度全市劳务总收入4280余万元,人均劳务增收9100元。
太仓劳务合作社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政府的强力推动。据介绍,太仓曾专门召开推进现场会,明确在工商登记、税收优惠,以及绿化养护、卫生保洁、河道清洁等政府公益性工程发包上,对劳务合作社予以扶持和帮助。
“太仓仅河道保洁、公路绿化养护等政府公益性工程,每年就达6000余万元。”城厢镇东林村党委书记苏齐芳说,“这是一个庞大市场。但如果没有水利、交通等部门的支持,劳务合作社要顺利拿到项目也不容易。”
东林劳务合作社还在成立之初,就在政府支持下拿到了金仓湖公园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项目的承包权。目前,合作社已帮助本村400多名闲置劳动力实现就业,约占全村女50-70岁、男60-70岁人数的50%,村级可支配收入也从 2007年的208万元升至去年的1056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7-30/11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