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浙江省衢州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起到了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作用。衢州市的培训工作因此受到了上级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被国内一些专家称为“素质扶贫衢州模式”,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中国东部案例考察团对衢州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全球反贫困工作的一项创新。2008年,我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还被评选为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100件大事之一。
衢州市的农民培训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培训启动阶段。从2003年初至2003年8月,全市乡乡镇镇开展大发动、大培训、大输出,掀起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第一个高潮。二是创特色品牌阶段。从2003年8月至2005年10月,我们在全面发动培训的基础上,重视提高培训质量,着力打造“三保一技(保姆、保安、保绿和技工)品牌。三是提升发展阶段。从2005年开始,我们以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为重点,把培训关口前移,着力做好“延伸和提升”两篇文章,在抓好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同时,突出抓好年轻劳动力的培训,注重提升培训的获证率和转移率,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一、主要做法和特点
1、注重健全机制,着力增强农民培训工作的持续性
自2002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激发农民主体作用,推进村建设的有效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经费保障,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健全党政主导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推进会,研究部署农民培训工作,并列入村建设考核重要内容。主要领导多次带队检查农民培训工作,破解难题,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把农民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其中县财政专项用于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的经费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对一般性转移就业培训按照每人不低于1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新型农民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按照每人每月的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3年来,全市投入培训经费6626万元,其中各级财政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5138万元。三是健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工作分工,各负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如,农办负责农民培训政策的制订、协调指导、综合汇总、经费安排和督查考核工作;教育部门作为预备劳动力培训的牵头部门,负责预备劳动力培训的调查摸底、计划制订、专业设计、登记报名、教学管理和推荐就业等工作;人事劳动部门负责培训业务指导、职业技能鉴定和发证,建立劳动力数据库、提供企业用工信息,帮助受训者及时就业;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重点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团、妇等群众团体协助做好培训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
2、注重突出重点,着力增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科学性
近年来,我们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把培训对象的重点放在亟需转移就业的青年农民上,把培训内容的重点放在就业技能上,着力提高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在坚持每年培训10万人目标不变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三个重点,即开展“三个一万”工程:一是实施“万名技工培训工程”。以预备劳动力和青年农民的技能等级培训为重点,突出技工培训,通过1-4个月的技能等级培训,使他们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一项专业技能、一个就业岗位。3年来,全市累计培训新型农民6.09万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5.23万人,获证率和获证人员的转移就业率都超过80%。二是实施“万名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乡土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种养殖大户、农家乐经营户和来料加工经纪人等群体的培训,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能力。3年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1.3万人次。三是实施“万名困难农民培训工程”。以低收入农户、下山异地脱贫、被征地农民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为重点,抓好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培训。特别是把夫妻双方都在家务农的作为低收入农户当务之急,力求至少有一人通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3年来共培训困难群众7.4万人,大大加快了他们增收脱贫步伐。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10-04-28/11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