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周芳 通讯员叶祥东
去年8月,3.85万名农民工陆续返回阳新。
小小县城,在金融危机的寒风中冷颤连连。农民工返乡时间之早、数量之多,令人吃惊。更令人吃惊的是,仅仅时隔一年,这批返乡农民工已全部实现再就业。
返乡潮汹涌袭来,又安然退去。
潮起潮落间,阳新是怎样应对的?
农民工回流,阳新视为“富矿”
当时的情景,阳新人印象深刻。
离“春运”还有4个月,阳新火车站提前“发烧”。一拨拨农民工,提包携幼,心事重重地走出站台。一时间,大街小巷买烟的人成倍增长,人力资源市场上找工作的人川流不息。
9月28日晚,阳新县委四楼会议室灯火通明。
参加会议的县领导们神色凝重。此刻的阳新,正陷入内外夹击的漩涡。
内部,该县铝厂、矿山受金融危机冲击停产,3000多名员工下岗;外部,在沿海打工的3万多农民工潮水般涌回家乡。
阳村劳动力有45万人,常年在外打工的20多万人,提前返乡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14.8%。
4万多人的“盘子”,如何消化?
打工大县,骤然面临巨大压力。
分析形势,县委书记刘圣华说:“我们既要看到就业压力,更要看到创业潜力。农民工返乡实质是人才的返乡,资源的回流,企业的回迁。他们不是包袱,而是富矿,县里要变被动接纳为主动承接。”
反复讨论,县常委会形成帮助农民工再就业系列决议。
一场攻坚战,由此铺开。
大项目“造饭碗”,用工需求对接农民工就业需求
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阳新选择了一个突破口,抓项目。
看中阳新丰沛的劳动力资源,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宝成鞋业抛出橄榄枝,但对方提出了相当苛刻的条件。
接,还是不接?阳新人闪过些许犹豫。
宝成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按宝成鞋业发展规划,一期用工需要2万人,二期扩建又需要2万人。
“就冲它巨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我们要全力以赴,积极引进。”平息争议,阳新县领导果断决定。
事实证明这一决断的正确。
去年8月,正值返乡潮涌时,落户阳新的宝成开始招工,首批用工需求5000人。做好新项目用工需求与返乡农民再就业需求对接,阳新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兵分5路,赴各乡镇宣传招工。
当年9月底,5000名阳民工被送到宝成鞋业的过渡厂工作,其中返乡农民工约占50%。
阳新品尝到了项目带动的喜悦。
一批批新引进、新开工项目纷纷彰显“造饭碗”的魅力。落户阳新的劲牌曲酒厂招工450人,中百仓储招工300人,算上金舟造船、中惠农业生物科技等13个重点劳动密集型项目,共安排农民工就业1.4万人。其中,返乡农民工7812人。
授之以渔,技能培训班开到村门口
去年8月,孙志娟姐妹俩黯然返乡。
她们是阳新县龙岗镇石下村人,曾在浙江义乌打工。赋闲在家,姐妹俩想学门技术。去哪学呢?石下村距阳新县城70公里,每天往返,不现实;在县城租房,成本又负担不起。
苦恼中,向往已久的培训班竟开到了小村口。
一打听,是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专门为返乡农民工准备的免费技能培训班。培训专业涉及电动缝纫、电脑操作、家电维修等,培训时间一个月。
培训班开到小村口,阳新此举有新意。
该县就业局局长吴高武说,返乡农民工,普工多,高级技工少,电子专业的多,其他专业的少。这说明,农民工技能低下,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为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实实在在减少农民工经济负担,他们设置数控机床、模具、电动缝纫、家电维修等市场紧俏专业,采取“请上来”、“送下去”的方式,把培训班开到村组。
培训,仿佛一个“蓄水池”,既暂时缓冲就业压力,又为农民工开启一扇新的就业之门。
如今,参加电动缝纫培训的孙家姐妹已在义乌觅得新岗位。
和孙家姐妹一样,该县已有1.4万名农民工享受免费培训,培训班开设20多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9-09-16/11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