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1月12日报道,万荣县的一位乡土人才培育出一种柿子,有成熟早、无核、个大、含糖度高等特点,受到热捧。而此前的《山西农民报》报道,同是晋南某县,柿子虽然获得丰收,但因树龄大,品种落后,成色不好,以及受其他地方优质品种柿子的冲击等原因,挂在树上黄澄澄的柿子无人收购,老百姓也懒得采摘,于是有不少柿子白白地烂掉了。
有的受热捧,有的无人问津,看上去是柿子的问题,稍作分析,就不难看出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人才的问题。有这方面的一位乡土人才,就有受热捧的柿子,当然受热捧的结果是农民可以从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一个地方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不能把老品种改造成新品种,只能受人家新品种柿子的冲击,柿子就难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乡土人才在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土人才,有的地方也诙谐地称他们为“田秀才”“土专家”。他们身居农村,谙熟农事,头脑活络,善于钻研,或在种植养殖方面有过硬绝活,或在农产品加工营销方面有拿手招数。然而,对乡土人才在村建设中的作用,有的地方并不怎么看重,甚至不把他们认作是人才。在一些人眼中,只有那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才是人才。毫无疑问,这些专业人才是人才,但不能不看到,这些专业人员不可能下到每个村,长期住在某个村,因此,对广大农民来说,往往是“远水不解近渴”。而乡土人才虽然有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训练等劣势,却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离农民近,农民可随时随地向他们请教;二是农民最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他们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农民学习的过程。总之,仅靠专业人员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乡土人才在传播农业技术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村建设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而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资源的作用,培养造就更多这样的人才,就必须让他们真正“吃香”起来。以下几点不可忽视:一是重视和尊重。要破除只有高学历人才才是人才的观念,把那些文凭虽然不高,但确实有专业技术的人才纳入视野。要提高乡土人才的荣誉感、知名度,使他们成为广大农民学习的榜样。同时要给他们一定待遇,让他们既有名,又有利。这几年,有的地方开展了评选乡土人才活动,有的地方给乡土人才建档案、评职称,这些做法都值得提倡。二是开发乡土人才的潜能,让他们继续成长。如,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引导他们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交流等。三是激励他们在农村扎根、创业。要为他们创业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环境。只有在农村有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他们才能够安心留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10/2007-11-21/10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