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用“退一步”的方式实现技术进步


许继光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先进的耕作方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保持土壤水分具有显著作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土地可以称为“带盖子的水库”。形成这样的“水库”需要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在机械化旱作农业的地块上。达到了这个要求,就为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具体到某些地方,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理想的条件。例如,在山西省北部和高寒冷凉山区,玉米秸秆和谷草一般都用作牲畜饲料,其他杂粮作物的秸秆量也比较少,很难满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秸秆覆盖量的要求。但是,这些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无论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还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发展保护性耕作都显得更为迫切。对于这些地区,只能从当地实际出发,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首先,要建立弹性技术体系:尽量免耕少耕,底线是秋季不耕地,留茬固土越冬;尽量多留秸秆,底线是留高茬;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每2~3年深松一次。这可以简称为留茬固土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低标准的保护性耕作。当然,对这种技术模式有人提出质疑,主要论据是秸秆稀少,纵然是“高茬”,也难当重任。我认为,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这些地方每年秋天、春天都要翻耕地。“秋耕壮垡”是传统旱作农业的一项措施,当地农民叫“晒阳土”;春耕主要是为播种创造条件。这样,每年翻耕两次,特别是秋耕,引起了严重的风蚀和跑墒。

左云县农机局局长李忠写过一篇调查报告,题目是《从百年古坟看保护性耕作》。他比较了不同年代古坟地表离耕地地表的距离,最老的古坟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高出地表50多厘米。仅以百年坟、五十年坟、三十年坟比较,大约每相差30个年头便形成10厘米的高度差,这意味着土坟附近土地的活土层也会被风蚀,被“吃”掉。由此推断,如果实行留茬固土秋季不耕地的技术措施,就可以有效地保护活土层,既可以保护耕地生产力,又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这种方式虽然同山西中南部地区的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当地的传统耕作法相比,不是前进了一大步吗?如果继续探究,即使是“茬”的保护生态作用和培肥地力作用尚显微弱,但只要坚持下去,也可以聚少成多,积小胜为大胜。到那时回头看,就不会把“留茬固土”再看成是无奈的选择,而是把它看作是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初级阶段”,把它看作是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可塑性强的“弹性技术体系”。这是以“退一步”的方式实现了技术的进步。

其次,要建立弹性机具系统。弹性技术体系必然要求弹性机具系统与之相适应。免耕播种机是体现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的主体机具,但在弹性机具系统中,它不表现为唯一性。比如,在山西省平鲁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区,每年用的播种机是不一样的。如果墒情不好,就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因为它能“耠干种湿”,与传统耕作法相比,有利于出苗的优势特别明显。但如果墒情较好,就采用旋耕播种机播种。

这里引出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旋耕播种机不能算作保护性耕作机具,理由是对土壤的破坏性较大,并且容易杀伤蚯蚓。笔者以为,这种说法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然而在实践中却会碰到难题。

如果在墒情好的条件下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存在着草、苗同长的问题。杂粮产区的草特别杂,而且生命力强,这几年试用除草剂,无论是播前“封闭”,还是苗期喷洒,都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旋耕播种机播种,播种同时可以灭草,苗长起来了,杂草刚出土,恰好解决了草、苗同长的难题。实际上,旋耕播种机在特殊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之不仅不给予褒奖,反而将其打入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另册”,实在有失公平。

虽然它扰动土壤的力度较大,但“杀伤蚯蚓”的说法有点“莫须有”,因为这些地方土壤瘠薄,尚未完全形成养育蚯蚓的能力。再退一步说,即使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值得的。农民是天然的“算账派”,只要符合两“害”相衡取其轻的原则,只要有利于保护性耕作在这些地方“落户”和可持续发展,让旋耕播种机派上用场有什么不可以呢?

同样道理,只要符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般原理,并且能够体现为当地耕作制度的一种进步,为什么偏要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呢?如果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让我们尊重农民和基层农机人的选择吧。就算旋耕播种机与免耕播种机相比是“退了一步”,但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只要能够体现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要求,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路子,“退”这一步还是值得的。这不是理想的选择,却是现实的选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免耕 墒情 风蚀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