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技术应用

推广保护性耕作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李少波 杨永红 李敬东

编辑按:河北省农机推广站副站长李少波及其同事,对近几年河北省推广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事实上,出现这些问题的远不止河北省,全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省区市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问题。特将此文予以刊登,以期对其他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者有所启迪和助益。

2002年以来,河北省共有21个县市区分别承担了农业部一年两作区冬小麦、一年一作区春玉米和小杂粮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在项目区的带动下,截至2006年底,全省一年两作区共拥有小麦免耕播种机3580台;一年一作区拥有大中小型各类免耕播种机1415台。2006年全省推广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了138.71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当前农业大田作物节本增效、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但是,近两年来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河北省要大规模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要坚持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的连续性

调查中发现,有个别项目县和辐射区的农户在实施保护性耕作1-2年后,下一年又改为传统耕作方式,然后再继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象。主要是农民害怕连续两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造成地表秸秆量过大,影响播种质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基层项目技术推广人员对农民技术培训、指导不到位。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短时期内能利用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长期应用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土壤容重、团粒结构会发生明显变化,会使一般土壤逐步变成为肥沃土壤,土壤中微生物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如蚯蚓数量会逐年增加。

因此,在今后继续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指导,要帮助农民克服传统观念,树立只有坚持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才能使土壤肥沃、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信念。

二、要适时引导农民开展深松

在项目检查和走访农户时发现,施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2-3年以后,部分地块有苗情不好和产量下降的现象,影响了农民下一年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

除墒情不好和人为的播种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因素以外,土壤经过连续几年机械作业的碾压,土壤活土层被压实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机理上看,新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存在犁底层,应先进行一次深松,以打破犁底层。对连续几年不耕翻造成土壤坚实的地块,要视情况再进行一次深松。深松不必每年进行,可每隔2-3年松一次。

三、要加强对基层推广技术人员的系统培训

基层推广技术人员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顺利推广的重要前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涉及到农机、植保、土肥、农学等多门学科的一个技术体系。要求从事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必须改变以往只对农业机械能管会修会调整的状况,业务知识面要广,要对整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都有所了解,能解决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所发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对基层推广技术人员的多领域、多层面的技术培训。基层推广技术人员也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植保、土肥、农学技术人员传、帮、带下学习掌握相关专业技术,以增强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科学观察能力和对农户的技术指导能力。

四、要因地制宜开展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指导

经过多年技术试验和推广实践,河北省一年两作区冬小麦免耕播种要求足墒播种,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残茬处理、化肥深施、开沟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小麦播种为沟播形式。从农艺角度考虑,沟播小麦在沟土尚未踏实的情况下立即浇“蒙头水”,会造成严重淤沟现象,所以主管部门提出禁止浇蒙头水;考虑到播种土壤环境等多方面影响,提出播量比传统耕作增加10%的要求。

但有的项目县在实践中总结出,免耕播种的播量可以减少至常规播量,并且可以浇“蒙头水”。

经座谈了解到,施行常规播量并浇“蒙头水”的耕地为第一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为沙壤土(河滩地),检查浇“蒙头水”小麦出苗情况,地表未出现板结,麦苗播深属正常范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耕 小麦 播量 连续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