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蓄民 杨德军
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海拉尔垦区,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紧紧把握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在高寒、干旱地区创出了一条旱作多灾农业实现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2007年遭受特大灾害的海拉尔垦区2007年是海拉尔垦区遭受历史上特大自然灾害一年,春天刮了几场10级以上的大风,又经历了春夏之交特大“卡脖旱”,6~7月,两个月没有有效降雨,直到现在旱情还没有解除,受灾程度前所未有。面对这么大的灾情,肯定有人会问,垦区的农业是否被击跨了?回答是:垦区的农业不但没有被击跨,反而在大灾之年充分展示了垦区的集团化、集约化、大机械化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从目前看,受灾的11个农场到年底将有10个实现盈利,1个达到平衡,有2个农场利润指标将超过去年,垦区总体利润指标将与去年持平。大灾之年垦区实现了在高寒、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的稳产、高产。这是自2003年改制以来垦区为社会交的一张完美的答卷,也是海拉尔农垦人值得自豪的答卷,也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也是今年同样遭受旱灾的地方农村和个体种植户,他们的地块与农场地挨地、垅挨垅,但长势却有着天壤之别,农场的接近正常年份,而他们的几乎绝产。望着农场的丰收景象,一位种地的老把式感慨地说:“我算服了农场了!”这是感叹又是反思,他们反思的正是没有采用先进的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失败了反思,成功了也需要反思,回首遭受特大旱灾的2003年,垦区80%的地块几乎绝产,整体亏损380万元。那是不堪回首的一幕,那是农垦人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的痛,因为常规的农业技术抵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近乎于零。试想2007年如果没有150万亩的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垦区的农业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可以说,大灾之年有这样的农业生产形势,主要得益于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的大面积实施。海拉尔垦区机械化免耕播种发展历程海拉尔垦区的16个农场分布于大兴安岭中段的东西两侧,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端中高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缩短了植物生长期;降水量不多,降水期集中在秋季。这样的气候特点,易形成春天风灾和春夏之交的“卡脖旱”。春天的一场大风可将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亩的油菜苗刮得荡然无存,油菜最多时要播种3~5遍;春夏之交的“卡脖旱”可使小麦、油菜在苗期形成20~30公分的“老头苗”几近绝产。春天风灾和春夏之交的“卡脖旱”是制约垦区农业发展的“瓶颈”。2003年的特大干旱和风灾?熏使垦区的农业遭受了灭顶之灾。春天漫天的沙尘、农业生产居高不下的成本、企业的严重亏损等等,给刚刚转制后新组建的领导班子和海拉尔农垦人提出了一个严肃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垦区的农业还能不能有大的发展,还能不能肩负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达到小康的历史重任。面对这严峻的农业生产形势,垦区领导班子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垦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垦区的农业是处在高寒、干旱地区的旱作农业,其自身有着天生的脆弱性;春天风灾和春夏之交的“卡脖旱”是制约垦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全球气候恶化产生的无规律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垦区所处区域连年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对本已是很脆弱的农业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垦区农业小灾小减产,大灾大减产,稳不住、上不去,在低水平徘徊。因此,如何抵御春天风灾和春夏之交的“卡脖旱”是当务之急。针对这一状况,垦区决定要先从理论上弄清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作用,寻找实践中的差距,在垦区上下提高和统一认识。通过到国外和国内先进垦区的考察学习,通过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垦区授课指导,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它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四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全部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jx/3/2007-8-20/238212.html
上一篇 : 黄山市:成功研制秸秆气化烘干菊花技术
下一篇 :莱州举办玉米机收演示培训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