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一条履带引发的农机技术革命


朱智 秦慧英

站在自家水田田埂上,益阳农民老杨拿木棍探了探泥脚。看着木棍一点点往下沉,老杨的眉头开始纠结,泥脚比去年又深了一截,快要到他半腰了。

老杨的烦恼来自于曾让他和村民们大呼轻松的旋耕机。旋耕机出现,打破了自古以来牛耕人作的传统模式,让农民的手脚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轮式拖拉机牵引的旋耕机等大中型耕田器具由于重量太大,也让水田泥脚越陷越深,土壤环境也每况日下。如何实现既保持高效,又实现可持续耕作呢?

湖南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术平解决了这个问题。正是他的一个创意,引发了一场新的农机革命,也在耕作机械的征途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胶轮改履带并非简单的构想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耕种机械,多为轮式拖拉机牵引的旋耕机。”湖南省农机局局长谢国华介绍,拖拉机橡胶轮在水田行走时,都会随之碾出两道深沟,胶轮碾过耕作层的稀泥,也碾过稀泥下的硬泥层,每耕作一次,就使耕作泥层加深一次,久而久之,水田就成为深泥脚田,当耕田机具无法下田时,良田就再也无法耕种。“农耕机械在我国使用时间尚短,轮式旋耕机耕作了几年的水田,问题已经出现,往后几年破坏会越来越明显。”

早在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就曾撰文指出,农作物的生理、生化、生态规律的需求,是构成种植业机械科技优化的核心内涵。只有既提高农业生产力,又能从长远上保护生态环境、增加产量、节省能源,才是未来农机科学的发展方向。

受此启发,王术平开始构想可持续耕种的耕田机,并多次远赴日本、韩国等地考察。

2004年8月的一天,他来到自己公司生产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的车间检查,看到收割机底部履带,顿时灵光一闪:“将收割机的底盘移植到旋耕机上,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根据物理学原理,与车轮相比,履带触地面积大为增宽,对地面压力便相应减小,耕作过程中就不会碾出深沟,就不会损坏水田底部的硬泥了!”

如此构想让王术平激动不已,他立即查询资料、组织技术人员研讨。当得知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探索,更没有这样的耕田机下田时,他更是兴奋,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着手研发。很快,履带式旋耕机课题组成立,一批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老农机”和高校农机专业毕业生汇聚课题组,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的专家被请来指导。

七年磨一犁充满艰辛的探索

如果说“履带行走”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意,“传动方式”的改革,则是为承载这一创意而进行的艰难探索。为将一个创意真正付诸实践,王术平特意租下50亩农田作为旋耕试验用田,又聘请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孙松林等农机专家,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产品鉴定。

2006年10月,国内首创的第一台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终于出炉。然而,前期小批量投入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试销的产品却遭遇了尴尬。一方面,农民对这一“履带”行走方式拍手认可;另一方面,由于试验时低估了各地地表形态的复杂性,一些地方水田土块特别硬,旋耕部分负荷太大、链条无法缓冲而频频断裂。

之后,技术人员尝试在原机上将链条改造成可适用较大功率的齿轮传动。然而,在有限的空间内装齿轮,技术难度很大,此外,对农民来说,齿轮传动要求较高的制造和安装精度、成本较高,很难自己动手更换,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很高。于是,这一办法也无疾而终。

在多次试验改进仍治标不治本之后,王术平意识到,小改小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前期的几百万投入只能忍痛舍弃。他心一横,将投入市场的履带式旋耕机逐一收回。在技术人员的多次探讨之后,他们决定对传动方式进行一个“大手术”:变两级传动为一级传动,全部采用皮带传动。

由于皮带遇水打滑等缺点,这个方案原本在试验之初就被早早放弃。然而,在链条、齿轮等传动方式一一失败后,王术平不得不又回到皮带上来。他还注意到,在此之前,没有其他旋耕机采用这种传动方式,虽然有许多人提出过这一构想,并做过试验,但均以失败告终。又是一个专利空白!那他又如何解决“力”的传递问题呢?

要完全解决“水”的问题,才能保障“力”的稳定。只有稳定的动力输出,旋耕才能成为现实。王术平和他的技术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首先,采用加挡板的方式,防止水溅上来,同时采取许多细节措施,避免水影响到传动。此外,通过改变张紧轮等装置,使传动效率不比别的方式小。在近两年时间的无数次实践、改进之后,一台革命性突破的耕田机器终于横空出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旋耕机 施肥 轮式拖拉机 橡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