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工学院:服务农机化发展大格局(图)


杨雪 杨鸿博 何苗 康毅夫 范大年

编 者 按 ●

日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工学院在农业机械化研究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长期坚持农业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借“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工学院进行采访,以期展现该院的学术精神和代表着我国农业工程和农机化发展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1月的北京,寒意正浓,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北四环外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校虽然已经放假,但是仍然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大学生们。从正门进校一直往北走,农大工学院崭新的教学大楼矗立在冬日的阳光中,显得熠熠生辉。大楼内每层的走廊上,都挂满了工学院各学科的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一一浏览之后不难发现,这里无疑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精英人才和尖端科技的摇篮。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杨宝玲如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杨宝玲书记告诉记者,农大工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基础。“从1952年成立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还有早期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系说起,可以说,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历史就是工学院的发展历史。” 2002 年 7 月,为了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本着优化学科院系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中国农业大学整合了工学门类部分骨干学科专业群,将原机械工程学院、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农业工程研究院三个单位组建成立了现在的工学院。

教学“梦之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杨宝玲书记介绍说,目前,工学院下设农业工程、车辆与交通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机电工程四个系,以及农业工程研究院、中日农机维修培训中心、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

工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工约 160 人,教授 30 人,副教授 48 人。其中不乏农业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德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鲁佳、李洪文,北京市教学名师李伟等,还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专家10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7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4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真可谓是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教学领域的“梦之队”。这支“梦之队”打造的《机械制造工程学》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则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农业机械化专业系列专业课设置的研究》、《农业工程大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和《构建国际化教育教学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级教学成果。

目前在校学生 2300 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400 余人。在农大工学院学习的学生们不仅可以汲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在工学院下设的综合实验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心里获得可贵的实践知识。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还启动了与挪威比亚娜斯农场合作实习项目,目前已有4名同学赴挪威实习。工学院的同学们还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业创意设计大赛、“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屡屡夺冠、获奖。

多年来,工学院为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总裁兼党委书记任洪斌、农业部驻FAO原总代表马世青和农业部监察局局长董涵英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同时,工学院的毕业生们也遍布各大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我国的农业工程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科研“大智库”开拓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领域

谈及工学院的科研工作,杨宝玲书记更是颇为自豪。“学院有优良的科研传统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始终坚持教学科研两个中心一起抓,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承担科研和工程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第 1 号发明专利就诞生在这里;近年来,获得过三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许多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丰收计划奖和专项奖励等。学院在农业工程领域保持着国内领先的学术地位,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领域也颇有建树。”杨宝玲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农业工程 农业机械 农产品加工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