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行表演到田间实战,2016年成为整个植保无人机产业在应用市场的拐点,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植保无人机不再是花拳绣腿,能够应用于田间打药了。
如果说2016年以前,飞机打药不挣钱是因为应用市场没打开,基层需求疲软。那么面对2017年政府订单的爆发式增长,很多飞防队伍直呼打不过来,要是飞防还不盈利,下一步到底该咋办?毫无疑问,未来两年的市场将决定飞防的命运。
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讲,飞防要想盈利,一是靠效率,尽可能的智能化和去人工化,降低运作成本,提升服务效率。在产品市场,将迎来1~2年洗牌期,遵从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二是要靠效果,用效果打动市场,赢得口碑。植保无人机只是一个打药工具,而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最终还是要靠农药来实现。相较于工具市场的火热朝天,飞防药剂市场则略显冷清,究竟是市场太小,缺乏吸引力?还是技术难度太大,研发水平存在差距?
事实上,跨国巨头如陶氏、杜邦、世科姆、巴斯夫等,国内企业如广西田园、安阳全丰、河北威远、农一网、诺普信、埃尔夫等企业早已行动起来,展开相关产品在飞防领域的布局。
根据预计,2017年国内植保无人机将突破10000台,按照每台飞机每年平均作业10000亩次,每亩平均投入50元的药剂来核算,也有50个亿的用药金额,而未来的两年植保无人机会有一个井喷式的爆发,飞防用药的市场会成倍的增加,市场潜力很大。
药剂筛选分四步走
农田管家作为国内“滴滴打药”的代表,通过连接供需两端,来为农户提供靠谱的飞防服务。作为飞防成败的关键一环,农田管家飞防技术总监刘世禄将飞防用药的选择分为四个步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7-05-10/hq_19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