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综合保障,明确监管职责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共安排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经费2亿多元,用于优质蔬菜基地、农药配送、检测体系等项目建设。2015年,市财政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预算经费350万元、农产品质量建设奖补资金近2000万元。
二是加强绩效考核。拟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规划,制定并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绩效考核范围,镇(区)考核指标为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超过98%,分值占农业先进镇千分考核的7%;农委、市场监管、供销等部门个性化考核指标分值占5%以上。
三是优化监管队伍。各镇(区)设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每个涉农村(社区)均明确一名协管员,切实健全市、镇、村三级监管队伍。落实全员培训机制,制定监(协)管员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与岗位考核。
深化网格监管,落实主体责任一是明晰基础网格。将每个镇(区)划分为若干单元网格,所有监管员做到“三定”,即“定网格、定对象、定任务”;划定并公布监管对象规模控制线,对2714家监管对象,建立了明细档案,并确保每年更新。
二是抓实检查指导。每年对种养殖企业检查不少于12次、规模农户不少于6次、收储运企业和农资经营户不少于4次。全市监管人员每年检查1万家次左右,检查记录全部上传监管平台。
三是严打违法行为。严格按照省市年度专项整治行动要求,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被农业部评为“农业执法规范化示范县”。2015年,开展执法监督抽检82批次。近三年来,全市立案查处农产品质量、假劣农资案件42起。
探索模式创新,提升监管实效
一是推行“五关”管理法。在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推行HACCP简化应用,设置信息公示栏,全市建立了80个示范点。基层监管员通过“五关”管理法的培训和操作,顺利完成从农技员到监管员的角色转换。
二是实行追溯全程化。在生产环节,全面加强农产品带包装、带标识、带证明“三带”销售工作,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追溯覆盖率达100%。在流通批发环节,全面推广粮油、蔬菜、水果、家禽、水产五大交易区进场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积极扩大信息化追溯试点范围,在生产环节建成了21家追溯单位,在流通环节建成了136家追溯单位。
三是探索入市必检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在全市设立27个市场检测服务网点,将入市地产农产品100%纳入检测范围。农业、市场监管部门共享监管对象基本信息、市场检测信息,使地产农产品由“规模必检”转向“入市必检”。
突出源头控制,夯实安全基础一是发展生态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占比92.5%,25万亩优质连片稻麦基地成功创建为全国绿色稻麦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累计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1.1万亩,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只,各级各类园艺标准场10家、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9家、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1家,“三品”面积占比93.3%。
二是推进环境治理。制定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在重点生产基地以及主干道、城镇和工矿企业周边设立耕地环境监测点位18个。将所有规模基地产地环境纳入村庄保洁日常管理范围。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三是严格投入品管理。农资经营店全部落实索证索票和经营台账制度。2010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农药集中配送补贴,构建农资统一配送网络体系。目前,粮食、蔬果、兽(渔)药集中配送市场占比分别达95%、85%和50%以上。
优化服务供给,凝聚共治合力一是完善检测服务。投入1500万元异地重建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9个镇(区)均建成标准化快速检测室,全市产地检测室达61家。所有检测费用由市财政补助。各涉农乡镇统筹安排全年定性检测农产品样品不少于7200个。
二是抓实宣传引导。设立举报奖励专项基金,积极开展“绿动港城”优质农产品进社区、农产品基地开放日、集贸市场巡展、媒体农产品质量大家谈等活动,营造社会关注、人人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9/hq_16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