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拼命花钱往虾塘里面扔,这是要对虾长还是要虾命?!


前几期的虾聊,谈到虾料粗蛋白高低及虾料中低效、无效蛋白的问题,虾料的低效、无效蛋白不仅不利用虾的吸收消化,还会加大对虾的消化压力甚至会对虾的消化系统造成损伤,而且利用不了的蛋白还会转化成为养殖水体里面的“氮”源,很有可能会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底质污染。

  按照虾料粗蛋白含量40%计算、南美白对虾蛋白含量为18.71%(《南美白对虾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张高静等2013),按照亩产1000斤虾、饵料系数1.2计算,养殖南美白对虾对虾料粗蛋白的大致利用率:(1000×18.71%)/(1000×1.2×40%)≈38.98%,如果减去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摄食藻类、浮游动物等天然饵料所增长的对虾粗蛋白总量,再减去虾苗自身的粗蛋白总量再计算,那么养殖南美白对虾对于虾料粗蛋白的利用率将远远<38.98%。也就是说,我们投喂虾料的粗蛋白只有不到4成左右被虾吸收利用转化为虾的粗蛋白,剩下6成多粗蛋白会以各种形式存在池塘水体和土样中,那么一造虾下来,除去虾的粗蛋白含“氮”量,每亩池塘水体土壤的“氮”(粗蛋白和“氮”的换算系数为6.25)因为投料增加的总量约为:(1000×1.2×40%÷6.25)×(1-38.98%)≈46.86斤。

  每亩水体、土壤中增加46.86斤的氮是什么概念?可能很多人对此并没有直观的概念,我们不妨用一个另类的计算方式来做个直观的对比:

  每亩46.86斤“氮”含量换算为毫克/升:(46.86×500×1000)/(667×1000)=35.13毫克/升。

  按照水质指标氨氮常见的测试盒最高峰值1.5毫克/升来看,(1.5×14÷17)/35.13≈3.52%,也就是说只要每亩池塘中因为投料增加的“氮”其中只要3.52%以“氨氮”的形式存在,池塘水体中的氨氮就超过测试盒的最高峰值1.5毫克/升;

  按照水质指标亚硝酸盐常见的测试盒最高峰值0.3毫克/升来看(亚硝酸盐以分子量69的亚硝酸钠为例计算),(0.3×14÷69)/35.13≈0.17%,也就是说只要每亩池塘中因为投料增加的“氮”其中0.17%以“亚硝酸盐”的形式存在,池塘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就超过测试盒的最高峰值0.3毫克/升。

  当然,以上的计算仅仅是为了给大家做一个直观的粗略参考,如果是产量高或料比偏高的池塘,得出的数据更夸张。当然了,在实际生产中,还要考虑影响氮收支平衡(氮的输入输出)的因素:列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

  Paez(1999)对精养虾池的氮、磷进行了估算,氮输入主要包括饵料、换水输入、肥料、放养幼虾和其他,各部分占但总输出的比例分别为 55.9%、24.6%、19.5%、小于 0.1%和其他。氮输出包括底泥沉积、换水输出、成虾收获、氨挥发和浮游生物同化,其中底泥沉淀为未知值为 0,其余各组分分别占系统总氮输出的 11.2%、22.7%、65.7%和0.4%。

  此外,氨氮、亚硝酸盐是“氮”的不同存在形式,“氮循环”涉及到藻类、微生物、氧化还原、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溶解、沉淀、逸出等等。有兴趣的可以参阅之前涉及氨氮和亚硝酸盐等环节的《虾工虾聊》,在这里就不再敖述发散。

  为什么我们的池塘藻类会越来越旺盛、透明度越来越低?养殖水体为什么易起水华、蓝藻?池塘越来越容易老化?为什么氨氮、亚硝酸盐不知不觉就飙高甚至失控?

了解这些最基础的原理,也许并不会给我们带来直接、明确的答案,但在大方向上会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指引。或许我们就不会在肥水时一味追求肥得快、肥得浓而下大量的肥(特别是无机肥“氮”)。同样的道理,饲料也并非喂得越多越好!往往我们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一边拼命花钱往池塘里面投入产品,一边拼命花钱去处理我们投进池塘产品所带来的问题。借用一句台词:投进去虾塘的东西,始终都是要还的,或许是虾以肌肉还给你,或许是虾以性命来还给你……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藻类 沉淀 数据 转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