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往4A级景区四川宜宾兴文石海的主干道旁,坐落着一个名叫麒麟乡的苗族聚居乡,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村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积极创新机制,在2012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家文化专业合作社。现在,这家专业合作社成了当地叫得响的品牌,不仅给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被省文化部门列为文化建设试点单位。
麒麟乡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又是当地唯一的苗族聚居乡,发展旅游业的条件非常好。最初,村民们开设的农家乐一度生意兴隆,但后来简单的吃饭、打牌等娱乐项目失去了吸引力,游客渐渐留不住了。
“我们是苗族乡,本土文化丰富,以前没有好好利用,旅游失去了特色。”麒麟乡党委副书记杨振林介绍说。多方思考后,乡里决定“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塑造出独特的苗乡品牌”。2012年6月,“文化专业合作社”在乡里成立。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合作社采用了“股份制”、“会员制”管理方式,核心成员由11位有一定文化或管理特长的村民组成,每个核心成员出资5万元,赚了钱按股份分红,其余的村民每年缴纳120元“会费”成为会员,共享文化产出的成果。合作社的聚合力很快显现,大家出想法、出资金,很快组成了4个节目研发组,开始对当地的民间传说、苗族服饰、特色饮食及民族歌舞等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自编自导出一批表演节目,把原来分散在农家乐的个体表演项目集中成了团队进行分组表演。
麒麟乡农家乐热闹起来了,排演苗族歌舞、学吹芦笙、练习苗族特色舞龙舞狮的活动此起彼伏,既可以日常在农家乐表演,还可以登上大型表演舞台,沉寂很多年的苗族特色歌舞重新吸引了游客,县里的文化活动邀请合作社参加,来自宜宾及周边市州的旅游团队也来“定制”特色节目。杨振林说:“去年,我们走出去赚了好几千元演出费。不算多,但打出了品牌。”
游客观赏文化表演,需要落脚和吃饭,村民李文宇加入了合作社,来看表演的游客就很自然地被推荐到他家吃饭、喝茶。此外,合作社表演队还把他的农家乐故事编进节目中,成了免费的“植入广告”。“生意好的时候月收入可以上万,去年平均月收入达到了6000元。”合作社让李文宇赚了不少,村里另外3家人也效仿他加入了合作社。去年,乡里计划把苗族刺绣及民族服饰作为今后的旅游产品开发,年轻人纷纷报名学习苗族刺绣和蜡染技术,流传在乡村的“九大碗”、“水八碗”等聚餐形式也被大家挖掘出来,重新进入了农家乐食谱。
加入合作社让不少村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会员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了80余人,村民原来开设的乐乐民族服饰、梦撒港艺术团、麒麟饭店等也相继加入。今年,合作社下属的旅游工艺品加工厂将建成,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以前分散在家家户户的苗族刺绣、蜡染,今年将有店铺集中展销。合作社还组织会员赴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村寨学习,丰富自己的品牌内容。兴文县已经计划将麒麟乡靠近公路的三合村打造成专为旅游购物而建的“苗乡新寨”,兴建苗族文化的楼宇建筑及文化广场。
乡村文化合作社是一个新事物,在麒麟乡已经得到了草根民间艺人的积极响应,村民们也看到了“产业效应”。四川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教授认为:“有特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就有条件发展这样的合作社。机制的创新反映出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其实还是在草根、在市场、在民众自身。”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22/hq_15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