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友申介绍自己给核桃树“放水”的诀窍。通讯员 冉春轩 摄
今年75岁的董友申,是巫溪县上磺镇有名的“土豪”。从12岁开始,他就挑着货篮走街串户做生意,到60多岁时,身家已上千万。
63岁时,董友申因摔坏了腰椎,只好“退休”安享晚年,但7年后,他又重新回到上磺镇。这次回来后,他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天晴下雨,总是天天往山上跑,一跑就是5年,这又是为啥呢?
70岁起当学生,学种核桃树
董友申是上磺镇四湾村人,从12岁开始就挑着货篮到处做小生意。1982年,他开了一家酱油厂,当时的副食店卖酱油都要去酱油厂上门批发,他却买了台拖拉机送货上门,迅速赢得了大批客户。第二年他就成了“万元户”,并参加了县上举办的“万元户”表彰大会。
后来,他又做过种子生意、开过液化气站,攒下了厚实的家业。2004年,董友申不慎摔断了腰椎,便将生意交给了几个儿子,跟着老伴去了万州二儿子家养老。
在万州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市农科院的专家,第一次接触到了核桃产业。
从专家那里他了解到,巫溪本地有栽培核桃的历史,但品种杂乱,单产不高,一直不能形成规模。而栽种一棵核桃树3年可挂果,5年盛产,到第6年,一棵树就能结15斤干果。假如按照一亩20棵核桃树、今年15元一斤的收购价来计算,一亩地少说也有4500元的收入。另外,核桃树还有个特性:随着树龄增长,枝条延展,产量将不断提高,以至于民间有“一棵核桃树能养老”的说法。
“现在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在家的以老人为主,如能大规模发展核桃产业,不正好可解决老人的养老需求吗?”董友申这样想着。
说干就干!从2011年起,已70岁的他连续3年参加河北的培训班,学习核桃栽培技术。尽管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但他却劲头十足,很快掌握了核桃种植的嫁接、拉枝定型、剪枝、追肥等技术。就在当年,他以自家林地为“试验田”,嫁接了一批核桃树。
从土办法中找出科学依据,解决了核桃树不挂果的难题
不过,问题很快便出现了:这批核桃结果还不错,却挂不住果。
董友申也咨询过专家,始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他干脆从当地的土办法上琢磨方法。
在上磺镇有给核桃树“吃团年饭”的传统。所谓吃“团年饭”,就是每年农历年前一段时间,在核桃树上开个口,往口子里放些饭菜,这样核桃树就能挂得住果。董友申结合所学到的知识细细研究,发现这与核桃管护技术里的“放水”类似。在春天嫁接核桃树时,为了防止树干水分过多把嫁接的芽淹死,技术人员要在核桃树干上开口子“放水”。于是,董友申试着在春节前后给自家挂不住果的核桃树开口子,当年结出的果实真就稳稳地挂住了。
仔细琢磨后,他发现这开口子也有诀窍。过去“放水”就是从上往下砍一刀,下方的刀口较深,流不出去的水分就聚在那里,把树干给泡坏了。他经过分析,改为从下往上砍一刀,这样下方的刀口较浅,水就流走了,不会再损伤树干。
如今,董友申这一自创的小诀窍已在当地核桃种植户中推广开来,十分管用。
带动4000农户发展核桃产业,规模占全县的1/4
董友申发展核桃产业,可不是想通过卖核桃赚钱。他的“生财之道”在于建一个核桃加工厂,通过对核桃进行深加工来提升核桃的附加值。
但要建厂,就需要源源不断的原料,为了在农民中大规模推广核桃产业,他采用了垫付成本的方式,即由他免费为农民嫁接核桃苗,等到核桃树5年挂果后,农民按照每棵树每年返还1斤核桃的方式收回成本。产出的核桃由他收购,农民不用为销路发愁。
采取这种办法,董友申目前已在该县田坝、白鹿、中梁、上磺、古路、鱼邻、朝阳等7个乡镇发展了3万亩核桃,占全县核桃种植面积的1/4,惠及4000多农户,其中有1000多户是贫困户。为此,他垫付的核桃苗及嫁接费用达到1200万元。
而就在今年6月,董友申还在万州作了一次尿结石手术,医生要求他住院15天,但当时正是核桃拉枝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住了12天就非要出院,一回到巫溪,就立刻顶着40多度的高温天气上了山,结果伤口感染导致高烧不退,他又被家人送进了医院。
有人看到董友申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拼命,很不理解地问他:“你要干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呀?”
“我想再干10年,希望那时能看到我种下的核桃树都已成林,真正成为农民的养老产业。”董友申信心十足地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16/hq_14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