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月,林瑞明非常忙碌。作为东山县最大的鲍鱼养殖场——一水鲍鱼场的负责人,他带着同事,马不停蹄地拜访省内各个鲍鱼养殖场,收集一手资料,了解鲍鱼养殖现状。
“当前东山县内海海域的鲍鱼养殖户,已有70%转产养殖其他海产品。”尽管鲍鱼市场不景气已持续近一年,但对这个数字,林瑞明依旧难掩震惊。
转产,鲍哥们的本能反应
“养鲍鱼赚了20多年,可在2013年开始转折。”说这话的陈振魁是漳州市水产协会会长,同时也是东山海魁水产集团董事长。
陈振魁介绍,2014年,鲍鱼加工的原料采购价格同比下降近50%,而国内销售总量也有接近50%的跌幅。怡和水产负责人林火顺也表示,最低迷的时候,1厘米的鲍鱼苗,售价不足9分钱。
市场低迷,转产成为鲍哥们的本能反应。
林瑞明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东山70%的鲍鱼养殖场转产,转养南美白对虾占据大头,比重达到80%。外海海域由于水质优越,鲍鱼成活率高,那里的大部分养殖户仍然坚守阵地。
“适度转产是必要的。”厦门大学海洋系教授柯才焕认为,今年对虾行情不错,鲍哥们自发转产,有助于对当地水产养殖业进行分流,促进供求关系平衡。
对于鲍哥们而言,转产的成本并不高。
“利用现有的养殖池等硬件,就可实现工厂化养殖对虾,东山的水温、盐碱度等条件也都适合养殖对虾。”东山县分管渔业的副县长远洋说。东山县有养对虾的传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每年五月到八月,时值鲍鱼苗养殖户出售完鲍鱼苗,当季水温并不适合继续育苗,养殖户便会利用这个空当,在鲍鱼池中养殖对虾。对虾的养殖周期90天左右,鲍哥们可以灵活进行养殖品种变换。
转养对虾,风险不可小觑
不少鲍哥转产,被认为是“识时务者”灵活应对市场波动的举措。但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权宜之计,转养对虾,不过是昙花一现。而且,鲍哥过于集中转产养殖对虾的风险仍不可小觑。
“现在还有鲍鱼养殖户持观望态度,但如果都转产养对虾,势必会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远洋的担忧在于,市场具有盲目性,一窝蜂地转产,将会导致巨大的风险。陈振魁则认为,如果大量鲍鱼养殖户放弃鲍鱼养殖,会导致未来鲍鱼市场供应量不足,价格再次被炒得虚高,而下游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蹿高以至于亏本。
“对虾的利润与鲍鱼不可比,未来鲍鱼产业一旦脱离低谷,养虾户肯定会走回头路,继续把鲍鱼作为主体发展的产业。”林瑞明认为,过于集中与频繁的转产,对于市场有序发展,并无好处。在他看来,要想真正走出困境,需要先为东山鲍鱼市场“把脉”。
“2011年,鲍鱼行业走向顶峰,鲍鱼苗一个不剩地往海区吊养。”林瑞明认为,产能过剩是鲍鱼养殖产业的一大症结。2013年,中国成品鲍产量是77亿粒,共11万吨。按当前中国的消费市场,最多只能消化35亿—40亿粒。
去年,东山专门做了一次调查,对登记在册的鲍鱼养殖户做了存档,东山的鲍鱼育苗厂和养殖场共有1700家,养殖水域面积达300万平方米。2013年,东山成品鲍鱼产量为4100吨,产值4.1亿元,鲍鱼育苗量则为16亿粒,产值达2.4亿元。
“全县从事鲍鱼养殖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了上万人。”远洋表示,尽管鲍鱼养殖带动了经济发展,但是产能过剩的问题为鲍鱼养殖业埋下了隐患。
除了产能过剩,东山鲍鱼还面临品种退化的问题。东山目前普遍养殖皱纹盘鲍,该品种由山东的盘大鲍与东山本土培育的杂色鲍配种而成。最初几年,皱纹盘鲍是鲍哥们致富的当家品种。现在它面临着品种退化的问题。“规模化养殖之后,近亲繁殖就越厉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低,存活率不断降低。”远洋说。
鲍哥期待华丽转身
“我们不能因为这两年亏本了,就放弃鲍鱼养殖产业。”陈振魁的底气,来源于他看到了鲍鱼产业的新出路——加工出口模式。今年初以来,海魁大量收购鲍鱼原料,开发生产鲍鱼罐头,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据悉,海魁水产养殖集团不光收购本地鲍鱼,还将原料市场拓展到了霞浦、连江、晋江和平潭等地,甚至延伸至广东浙江等外省养殖地。
但林瑞明认为,“加工和出口,能消化的东山鲍鱼产量还是有限。面对低迷的市场,当务之急,一是要控制产量,促进供需平衡;二是要实现品种创新,提高存活率,增强养殖效应。只有这样,鲍鱼养殖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1-15/hq_143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