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系列举措中,市级配套建设成为了一剂“强心针”,不可或缺。2008年以来,成都市大力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建设,几年来其成效显著,不仅助推着当地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更让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绿色实惠,实现了致富增收。
市级配套当“杠杆”
“撬动”退耕还林地 “绿地生金”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建设,彭州是 一个亮点:
据了解,整个彭州市现有退耕地还林面积 7.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面积5.1万亩、涉及12个镇98个村,退耕农户2.4万户,人均退耕0.9亩。负责人介绍说,在彭州的退耕林中,退耕地还生态林有6.44万亩,主要树种为柳杉、杉木、厚朴、桦木、杨树等;还有退耕地还经济林1.06万亩,主要树种为桃、李、枇杷,核桃等。
在“5·12”大地震中,彭州的林业遭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但在全力推进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彭州市则通过“洗牌重组”,着力打造符合当地的四大林业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彭州已经形成了以巨桉、杨树、桦木、枫杨及乡土树种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以厚朴、黄连为主中药材基地;以慈竹、楠竹、雷竹为主的竹产业基地;以核桃、银杏为主的特色干果林基地。“而在这四大林业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助推了彭州林业产业的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退耕还林的第一步是“造林”,那关键的第二步就是如何“护林”,而且还能让林子“生金”。从2008年开始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建设,则成为了最有力的“杠杆”,“撬动”了我市广袤的退耕还林地,让全市的退耕农户享受到了“绿色生金”的实惠。 彭州丹景山镇石洞堰社区退耕户李正瀚就是一个代表,早已过上小康生活的他激动地回忆说,退耕前,家里的土地种的就是玉米这样的农作物,一年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而2001年退耕后就自己尝试种植核桃,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开始,李正瀚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资金的扶持带动下,已发展了 120亩核桃地,年收入可达到30万元,成为当地利用退耕还林成功发展林业产业的典型。
规模经营当“推手”
探索绿色模式 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缩影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建设,除了给退耕农户带来了看得见的绿色效益之外,同时,它更是成为了“一只”林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推手”,助推着成都林业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在其中,彭州是 一个典型。负责人介绍说:“单靠退耕农户的‘单打独斗’,要想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并不现实,而这就应运而生了一条链条之路,通过发展农村专业经合组织,引进龙头企业来带动,最终让退耕农户通过这样的规模化经营致富增收。” 在彭州市的红岩镇虎形村,就有这样一群受益者。当地负责人回忆说,2005年这里种植了部分工业原料林基地,但是农户零星种植,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而随着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项目的实施,虎形村的尹显富等人发起创建了红岩虎形树木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理念,让公司与农户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林农栽植工业原料林的热情大涨,种植树木更规范,现在加入该合作社的农户共620户,通过这样的规模经营,经过4年时间,该村种植工业原料林成片面积达1500亩,农户的收入也大大增加。
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这就是彭州通过市级配套建设的“撬动”,探索出来的绿色模式,而随之带来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数据显示: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后,特别是从2008年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市级配套项目以来,彭州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带动作用,到目前为此共成立了3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据了解,市级配套项目实施以来,彭州就引进了多家龙头企业,不管是从带动当地退耕农户致富增收,还是助力当地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注入了强劲“动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4/hq_137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