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亮的粉红色,重量相当于两个鸡蛋,有拳头般大小,一颗颗蓝孔雀蛋透着诱人的光泽。李伟小心翼翼地把一盘盘精挑细选的蓝孔雀蛋放进了孵化箱。又赶紧抽身去给小孔雀打防疫针。小孔雀头上已经展露出了枕冠,虽然羽翼还未丰满,但它们都舒张着翅膀,仿佛在做起飞测试。
23岁的李伟还有一个弟弟叫李强,小他两岁,他们两人现在是“合心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在这个农家院里办起的合作社,养着珍珠鸡、鹅、鸭等多种家禽,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身姿优雅、羽色亮丽的蓝孔雀。
对于年轻的李伟、李强兄弟来说,蓝孔雀这种珍禽,更像是传说中的神鸟凤凰。他们一直深信:是这些珍禽给他们带来了好运。
“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闯出个名堂。反正现在还小,年轻就是资本。”李伟说,他们兄弟俩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经营过小饭店、开过大车,但总觉得不是长久之计。2010年秋天,两人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果断辞职回家。
神泉村是前往藏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景区的发展,带动了附近农村的经济,各种各样的合作社相继涌现。李伟和李强也打算在当地干出一番事业。
一天,李伟在一个创业致富的电视栏目中了解到,蓝孔雀集观赏、食用于一身,养殖效益可观。于是他和李强谈起养殖蓝孔雀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他们的想法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由于本地没有幼苗,再加上缺乏养殖经验,对市场行情更是一无所知,李伟和李强收拾起行囊,前往山东、江西、上海、深圳等地考察。看准江西一个养殖场后,兄弟俩就住在了养殖场,起早贪黑地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了半个月。
2010年底,兄弟俩带着180只珍珠鸡、105只成年蓝孔雀回到村里,注册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们踌躇满志,准备借蓝孔雀实现华丽的致富梦,但没想到好梦未成,先过了个多事之冬。
“一只成年的蓝孔雀就3000多元,实在是损失不起。”由于运输中发生“踩踏事件”,1只蓝孔雀在空运途中丧命。在本地定居后,5只蓝孔雀更是毫无征兆地死去。
可能是水土、气候不适应,兄弟俩赶紧对禽舍进行“武装”:前面挂门帘,后面添草垫子,底部铺钢板。提心吊胆的两人白天晚上轮值,除了观察蓝孔雀,还得防备野猫、野狗、黄鼠狼这些不速之客。兄弟俩一番苦心总算是没有枉费,蓝孔雀的损失得到了控制。
“以前还真没见过孔雀蛋,粉红色的比较好看,浅褐色的就显得厚重多了。”2011年开春,第一批孔雀蛋产出,兄弟俩喜出望外。可惜好景不长,两人又犯了难。“孵化成功率不到6%,远远低于预期的80%。”李强翻出笔记本说,孵化箱的蛋已经过了破壳期,但孵化出的幼崽却少得可怜。兄弟俩只能边养边学,通过网络、书籍恶补养殖知识。第二批、第三批……孵化率还是没有改观。
没有现成的养殖经验可以借鉴,江西的养殖户走的是成年孔雀销售路线,对孵化技术也爱莫能助。兄弟俩只好到太原请教专业的孵化师。
“一个美丽的生命和一枚废蛋之间,可能就差那么几滴水。”李伟打趣道,孵化师看出了端倪:喷水时间不规律。原来,孔雀蛋的孵化过程不仅对温度、湿度要求高,喷水也是关键。孔雀蛋膜厚壳坚,如果喷水不够,难以破壳的雏鸟就会困死在蛋中。
兄弟俩找到了症结所在,2011年的产蛋期也就结束了。蓝孔雀的引进,加上孵养设备、禽舍整改、技术投入,截至2011年年底,合作社已投入40多万元,收入却寥寥无几。兄弟俩心里五味杂陈,为了维持经营,只得卖出一部分蓝孔雀,等待下一个产蛋期的到来。
2012年,合作社开始回收成本。李伟说,适应气候的蓝孔雀产蛋量增加,孵化率也达到预期目标。4月份,孔雀产蛋近千枚,成活的幼崽使两人应接不暇。过剩的蓝孔雀,被出售给郊区和平定一些养殖场和创业者。如今,合作社已经进入盈利阶段。
“咱这合作社规模还很小,能力有限。江西那些养殖场,知名度大,销路就广,容易打开市场。”李伟显然不满足自家这个小合作社。今年8月初,兄弟俩再一次前往深圳,考察鸵鸟和火鸡的养殖市场。李伟说,合作社正在谋求多元化发展,这样既能减小风险,又能提高效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10-13/hq_125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