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炎肾炎是由圆环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皮肤和肾,并日益发展成为皮肤受损的疾病。该病死亡率虽低,但发病率高,病程长,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在我国许多省份都有流行,给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一、流行特点
过去:
一般认为猪皮炎肾炎综合征主要侵害生长猪和育肥猪,多发生于体重20~65千克的猪,尤其是10~15周龄的猪多见。造成猪只生长速度减慢,饲料报酬降低,死亡率上升,而且还能导致免疫抑制,降低机体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增加对其他病原感染的敏感性。哺乳期仔猪和刚断奶仔猪少发。
现在:
(1)发病日龄提前
产房内未断奶的仔猪和45日龄左右的仔猪也可发生该病。
(2)发病形式趋于温和
一窝猪内可能只有个别发病,而同窝的其他猪却不发病。或者产房内某一窝仔猪感染,而其他相邻的仔猪却未见异常。
(3)三率有所降低
三率分别指发病率、死亡率和淘汰率。原因可能是在饲料或饮水里添加药物,特别是黄芪多糖及其他多糖类物质提高了机体免疫力,抗菌素减少或减轻了继发感染所致。实践证明:饲料中添加中药多糖类物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机体损伤程度与后期育肥增重呈负相关。据跟踪调查发现,感染过皮炎肾病综合症的仔猪或保育猪,育肥阶段在饲料利用率、饲料报酬、日增重等指标方面,低于正常育肥猪。
二、临诊表现
过去:
最明显的表现是皮肤病变,常被误认为是蚊、蝇、螨虫叮咬皮肤所致。可见耳、背部、腹部、前肢、后腿、臀部等部位广泛性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红斑、斑点、隆起的小丘疹,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轻的食欲、体温、活动均正常,常自动恢复。严重的,病猪食欲丧失,被毛粗乱,体温升高至41.5℃,皮下水肿,严重下痢和呼吸困难。体重迅速减轻或生长停滞。四肢和眼睑周围可见水肿,体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病猪消瘦、衰竭死亡。耐过猪长期生长不良,形成僵猪。
现在:
(1)皮肤病变出现的部位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有的病猪在生殖器附近、耳后等部位出现病变较多,而其他部位较少。
(2)皮肤有溃烂现象。很容易让兽医人员误诊为仔猪渗出性皮炎,但按该病治疗效果不佳。
(3)部分病猪体表淋巴结肿大不明显。特别是对于哺乳期的仔猪,可能是侵害机体时间较短的原因。
(4)弓腰程度不明显。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肾脏被侵害后往往会出现弓腰的表现,但在实际生产中,表现程度不一。
三、病理变化
过去:
肾脏呈现肾小球肾炎和间质性肾炎。部分猪肾脏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有点状出血或淤血点。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4倍。有时可见黄色胸水或心包积液。脾脏轻微肿大,有出血点。肝脏呈桔黄色,心肌肥大。偶见胃溃疡。
现在:
尚有大肠和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肺出血。膀胱、输尿管积尿。细菌感染时,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等病变。且常与肺炎支原体、PRRS、猪瘟等并发感染,导致病变复杂多样。
四、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病学、临诊表现、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1.猪皮炎肾炎综合征临诊要点
(1)发病对象:保育猪、生长猪、育肥猪及哺乳仔猪、刚断奶仔猪。
(2)特征性临诊表现有三:一是耳、背、腹部、后躯等皮肤出现红斑、斑点、丘疹及黑色或深褐色坏死痂;二是部分病猪有不同程度的弓腰现象,按压之后更加明显,有怕痛、躲闪反应。三是体表淋巴结肿大。以上三个表现出现机率和程度因有个体差异。
(3)剖检:肾脏苍白、肿大,表面有白色坏死灶和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
2.鉴别诊断
与猪疥癣、猪痘、蚊虫叮咬、猪瘟、猪丹毒、渗出性皮炎、湿疹、皮肤真菌病、锌缺乏症等相似,应注意区分。
(1)猪疥癣
大小猪均发,以5月龄以下幼猪易感,多发于冬季;皮肤剧痒;由于摩擦,患部出血、脱毛、结痂、皮肤肥厚形成皱褶和龟裂,猪体消瘦。用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治疗有效。内脏无病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8/hq_118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