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产值20亿,花木市场年交易额超60亿,园林绿化工程产值超30亿,这份报表便是2010年江苏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常州市武进农博园的“成绩单”。从中不难发现,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发展花木业的思路悄然发生了变化:武进农博园成为当地花木业发展的新平台,工业园区的理念逐渐植入现代农业,园区化的发展方式成为当地花木转型升级的新模式,完整的产业链使小小花木业发展壮大成为百亿级大产业。
悠久种植历史夯实园区基础
在武进农博园及其周边约20万亩的面积内,几乎看不到工业生产,放眼望去,全是连片的花木种植。集中规模化的生产为园区模式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而形成如此产业条件则与当地悠久的花木种植史分不开。
据了解,武进自春秋以来便开始种植菊花,清代有“小桥东西数十家,均以兰菊为业”的记载。上世纪30年代,民间栽培的月季品种就多达30余个,马杭菊花名声远扬。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由建筑行业衍生的园林行业带动武进西部地区一家一户绿化苗木的生产,涌现出“花木兄弟”徐永昌、徐华昌,以及成功培育出适合北方寒冷地区生长的常绿草坪“丹麦草”的毛泉炳等一批“花木英雄”,带动了当地大批农户种植花木。
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以嘉泽镇、夏溪镇(现划归嘉泽镇)为主产地的花木产业规模化趋势明显,成为民间花木种植最集中的区域。上世纪90年代后,当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加大了对花木产业的支持力度,武进西部花木产业板块经济雏形初具,形成了嘉泽镇的红叶小蘖、红花?木基地,湟里镇的柳树、合欢、花灌木基地,东安镇多品种草坪基地等多个特色基地。
经过40年的滚动发展,武进已有各类花木专业苗圃、基地100多个,品种超千个,花木规模生产专业户5129户,花木种植专业村45个,全区花木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这为武进农博园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农博园“一核一轴两带四片多点”总体架构中的一核,便是全国花木之乡的嘉泽镇中106平方公里的花木产业基地。
完整产业链为园区“插翅”
如果说专业化、规模化的花木生产为农博园建成搭好了骨架,那么,园区中的夏溪花木市场和活跃的经纪人、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单位便为园区插上了一对翅膀,使之具备了高飞的能力。由此在园区中形成了花木生产、销售、应用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上世纪80年代,武进人尝到了“有生产无销路”的痛苦,渠道为王的观点在那时便已深植于武进人的观念中。1994年,当时的夏溪镇政府便征地2.15万平方米建成了夏溪花木市场,自此这里便成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之所。经过10余年的发展,它已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最重要的花木交易集散中心之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花卉市场”,经营面积从最初的两万余平方米扩大到23.5万平方米,在这里交易的花木,70%来自外地,覆盖了浙江、广东、江西等20多个省市,从而使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花木集散地,交易额也从2000年的近亿元提升至2010年的60多亿元。
随后将夏溪花木市场纳入一体化发展版图的农博园,面对其如此强的营销能力,自然更加重视对市场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出资模式,夏溪花木市场的南扩工程已于2010年5月开工,建成后的市场总面积将达到800亩。目前南入口景观区建设效果已经初步显现,主体建筑正在加紧建设。经过市场及周边花木产区的花海大道也已接近竣工。“市场为园区带来销售渠道,园区为市场提升整体档次,园区和市场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发展关系。”显然,这已成为园区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义。
说到产业链的另一环节???园林绿化景观工程,就不得不提及农博园内近万名经纪人和百余家设计施工单位。他们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窗口,开拓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郑州、武汉为中心的中原市场,每年为当地花农接到成千上万的“花木订单”,还给当地带回了花木市场需求信息及种植经验,引导农户调整产业结构。目前,武进拥有三级资质以上的园林景观公司达138家,年创产值30多亿元,成为农业产业延伸、增值的典范。
产业升级体现园区化效应
如何摒弃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如何使农民成为花木产业工人?这些问题应该是国内众多花木之乡政府、花木企业老总思考最多的问题。如今,武进农博园已找到了突破口。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7/hq_115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