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双重空间璀璨风景


记2015武汉园博会“沉淀园”景观设计
  人生需要沉淀,宁静才能致远。沉淀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境界。或许正是因为对于“沉淀”有一份独到的感悟,由DDON笛东设计的“沉淀园”,在2015武汉园博会众多景园中脱颖而出———耀眼的橘色景墙既如彩带飘落在绿地之上,又如火山熔浆预示着“凤凰涅槃”的重生;而“掩藏”于地下的“展区”更是别有洞天。
  2015武汉园博会主题为“生态园博、绿色生活”,倡导园林、生态科技的应用以及垃圾填埋场修复地的再生景观。作为园博会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意花园展区面向全球征集优秀设计方案,最终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件作品中遴选出9个设计作品进行实地建设,“沉淀园”便是其中之一。
  占地1200平方米的“沉淀园”,东西长50米,南北最宽为28米,周边均是相似面积不同主题的小型园林。参与项目的笛东景观设计五所所长石可表示,主创团队曾围绕“再生景观”这一主题思想进行反复讨论。“作为沉淀园主设计师的袁松亭提出,在有限场地内将填埋垃圾这一弊端巧妙地融入设计,为公众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成就其影响力,是该项目的精髓与核心所在。”石可说。
  之所以将设计主题锁定为“沉淀”,石可指出,一方面是基于对“再生景观”理念的延伸。另一方面,懂得沉淀的人是善于积累的,积累着生活,积累着知识,积累着智慧,积累着思想。人生因为经历而多彩,因为思想而精彩,也因为积累而丰富。
  最终,沉淀园呈现出上层活动空间和下沉近3米的地下空间。其中,地上部分为开放空间,与园区景观相连;下沉部分以岩层挤压的肌理效果展现大自然的演化关系,从而诠释空间沉淀和垃圾沉淀的设计思考。
  “地上地下空间设置完全围绕人的体验进行布局,希望借由一些节点元素将游人从视野开阔的地面引至‘玄妙’的地下空间。再利用不同的景观设计手法体现出空间的沉淀、思想的沉淀和垃圾的沉淀,让人在整个游览过程中,不仅获得视觉冲击,又能收获一场‘头脑风暴’。身处沉淀园中,你不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能与眼中的景观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石可娓娓道来。
  在上层活动空间,主创团队采取“开放式”设计,以方便游人从不同方向进入景园,从而形成人性化的集散效果。一条以参数化设计而成的弧形下沉通道贯穿整个园区,将上层空间分隔成两个地块,再以通透的护栏与钢化玻璃观景桥进行连接,实现空间的流线互动。与此同时,以中心圆的圆心为基点,以20度为刻度对沉淀园进行分割,以此形成园区景观坐凳的布置点位。“如此设置,在为游人提供一个休息交流的景观平台的同时,也丰富了地上活动空间的趣味性。在场地现有绿化的映衬下,流畅的橘色景墙极其抢眼。因此,很多人都说,沉淀园是整个展园中最为灿烂的景点。”石可道。
  “下沉活动空间是沉淀园的核心所在,它在空间上形成天空、草坪、土壤的自然递进关系,从而体现空间沉淀的理念。”石可表示,该区域采用长0.5米的方形网格和直径4米的圆形进行穿插组合,形成主要的空间轮廓。然后将空间轮廓进行3米的整体下沉,由此形成下沉空间的主体架构。下沉空间的立面借用岩层挤压的肌理,通过参数化设计手法进行墙体装饰。“经过与专业技术公司的反复研究和多次实体打样对比,最终决定在颜色上采用岩层暖色系渐变的效果,营造自然温馨的场景氛围,同时也将较为黯淡的空间氛围提亮,带来更为舒适的体验感。”石可指出,城市空间更多地被直线占领,以满足高效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在纯自然的空间中,更具融合性的曲线是主角,因此在设置下沉活动空间通道转向时,设计师依据亲和转弯半径加以布设,让游人在时而狭小时而疏朗的格局中不断发生情绪变化,达到一种“思想沉淀”的精神境界。
  为了创造完美的体验感,沉淀园设计也结合了诸多先进技术,因而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设计团队基于DDON笛东的专项设计研究成果,在下沉通道中通过布满蓝色玻璃石的圆形石台和镜面不锈钢几何柱阵,丰富游客体验。石可解释道,蓝色玻璃石变幻的光影效果增添空间的神秘感,激发游人的好奇心;不锈钢镜面立柱映射蓝天白云的景象,将地下地上两个空间巧妙连接。蜿蜒的地下通道,用GRC板进行立面装饰,模拟出大峡谷岩层风化沉淀的自然肌理风貌,寓意由垃圾渐变成土壤的过程,以此呼应园博会“再生景观”主题。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沉淀 积累 参数 核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