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景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人们在历史的岁月中留下的财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充分合理地加入这些财富,不仅能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还能让城市风貌更加多样化、生动化,摆脱“千城一面”的窘境。前不久,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乡土景观培育及城市绿化技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乡土景观的培育与保护”的主题,针对乡土植物的认知、景观营建,如何正确理解乡土景观、使其更接地气等话题与参会人员展开探讨。
乡土植物应用存在诸多问题“众所周知,乡土植物是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土植物不等同于本土植物,使用时要有界限。”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洪远教授表示,乡土植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非科学术语。
如何理解乡土植物?李洪远指出,乡土植物由本土植物和驯化植物组成。本土植物是原本自然生长于该地区的植物;而驯化植物不是本地原产,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以来已适应本地环境,能够正常繁衍后代实现自我更新的种类。乡土植物一词,是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多种人类情感的载体,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讲,都适合风景园林领域使用,因此建议使用乡土植物。基于此,他认为城市园林绿化需要依靠乡土植物,仅仅应用本土植物是不够的。
乡土植物的重要性已在业内外达成共识,那么其在近些年的城市园林绿化应用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对此,李洪远进行了剖析。
首先,概念不清导致资源状况不清。他指出,当前很少有城市能统计出当地乡土植物种类的具体数量。大量乡土植物资源没有被利用,从业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有限的一些树种。
其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普遍。城市中的确有乡土植物存在,但是人们看不到乡土植物景观。乡土植物默默地成为外来植物景观的陪衬,成为看不见的景观。
第三,园林绿化设计缺乏对乡土植物生长特性和生态习性的了解,应用中存在与习性不符的错误处理,给绿地管理带来负担。
第四,乡土植物苗木资源短缺,尤其是规模化生产的苗木资源短缺严重,给乡土植物景观塑造带来困难。
“乡土植物景观的形成实际上是源于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本质上是一种功能性景观,不是观赏性景观。”李洪远指出,乡土植物景观不是一个单纯的种植乡土植物的行为,而是需要制定应用规划、强化应用设计、因地制宜种植、遵循演替规律、减少人类干扰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得以实现,是需要培育的景观。他强调,要在城市中给乡土植物预留出生存发展空间,不仅是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滨水绿地,要在不同类型绿地中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各项功能。
乡土植物景观的培育不是一个地域生态环境层面的需求,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认知,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层面的传承。“乡土植物景观建设在乡村中不存在问题,在城市中存在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将其做到位,这一点更为重要。”李洪远总结道。
设计师要学会“从乡土中来”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中心乡土景观所所长刘剑对于乡土景观有着多年实践和研究,在阐述乡土景观的定义时,他从三个层面进行了综合解读。
第一个层面,美国杰出的文化地理学家杰克逊在《发现乡土景观》一书中揭示了乡土景观的定义???有关人类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而留在大地上的印记。杰克逊认为,乡土景观有很多特点,如机动性、暂时性、变化性,但最重要的是适应性。乡土景观是土地上的人们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无休止地、耐心地适应环境和冲突的产物。它是在可以耕作的地方,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掌握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情况,巧妙地运用地形、水利等条件,精心构筑成的自然景观。
第二个层面,日本著名造园家进士五十八给乡土景观的定义,更倾向于狭义的乡土景观的形成过程,强调农业和逐渐对自然的适应改造方式。在其看来,乡土景观是村民们在顺应土地自然条件的同时,也在和自然作斗争,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技术所形成的,即所谓的“百姓环境设计”。
第三个层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2/hq_10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