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履蚧属于同翅目、绵蚧科,俗称树虱子、草鞋虫,因雌成虫形似草鞋而得名。草履蚧为杂食性害虫,可危害白蜡、泡桐、杨树、核桃、刺槐、枣、苹果、柿树、梨等多树种,以白蜡和杨树受害最为严重。若虫、雌成虫密集于细枝芽基部刺吸树木汁液,导致树木不发芽或发芽叶细干枯,严重者可引起树木整株死亡,虫体排出的蜜露又会引起苗木、花卉的煤污病。
危害症状
草履蚧主要危害树木嫩枝、嫩叶和幼芽,若虫和雌成虫以刺吸式口器插入枝、叶、芽中吸食汁液,导致树势衰弱,发芽推迟,新芽黄弱,叶片发黄变薄,为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提前落叶,枝梢枯死,枝干或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该虫属于过渐变态类型,雌虫为不完全变态,雄虫为完全变态。雄虫有一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可作短距离飞翔。雌虫无翅,只能在树枝上爬行危害。
雌成蚧:体长10毫米至12毫米,扁平椭圆形,似草鞋,背部隆起有皱褶,具有白色蜡粉和绒毛,体褐色,周缘及腹面淡黄色,触角、口器、足均呈黑色。
雄成蚧:体长6毫米至7毫米,翅展10毫米至12毫米,头胸黑色,腹部紫红色,前翅淡黑色,前翅前缘略呈红色。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部末端有4根树根状突起。
卵:椭圆形,长1毫米至1.2毫米,初产时黄白色,后变为黄褐色,光滑,产于卵囊内。卵囊为长椭圆形,白色棉絮状。
若虫:体形与雌成蚧相似,体小色深。
蛹:体长5毫米至7毫米,茧长椭圆形,蜡质白絮状。
发生规律
河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囊中的卵在树干周围土缝、砖石块或10厘米至15厘米深土层中越冬。1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由于气温低,初孵若虫在卵囊中生活。2月上旬若虫开始出土上树,时间多在中午前后。若虫上树后集中于嫩枝、幼芽及叶腋处危害,稍大后多在枝条背面群居危害。3月底4月初若虫开始第1次蜕皮,蜕皮后虫体增大,活动力增强,开始分泌蜡质物。4月中下旬若虫开始第2次蜕皮,树干上留下大量灰白色虫皮。雄若虫第2次蜕皮后不再取食,潜入土缝或树皮缝内分泌棉絮状蜡质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5月中旬陆续羽化为成虫。羽化后雄成虫不取食,具有趋光性,寿命3至5天。雌若虫5月上旬第3次蜕皮后,变为雌成虫,羽化雄成虫飞至树上与雌成蚧交配后即死亡。5月下旬雌成虫下树产卵,先分泌白色蜡质附于尾端,形成卵囊产卵其中,每雌虫产卵60至70粒。卵囊初形成时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草履蚧大发生时枝条呈现灰白色,排泄物布满树叶及地面,易诱发煤污病发生。传播扩散主要靠1龄若虫爬行,通过人为活动苗木运输进行传播。树木受害通常从局部发生,然后逐步蔓延至全树。成虫下树时爬满树干十分明显,且分泌的黏液浸湿树干。
发生为害因素
1.气候因素
(1)温度暖冬有利于害虫越冬,冬季气温高,次年卵孵化率高,虫口数量大;(2)降雨在成虫产卵期和若虫孵化阶段连续降雨,产卵量少,孵化率低,若虫死亡率高。
2.防治措施不当
(1)林地喷药杀伤天敌发生重。
(2)未抓住防治最佳时机或采取适当方法,在初孵若虫上树前进行防治,大龄若虫抗药力强。
3.虫体特性
(1)草履蚧为杂食性,可危害多种树种;发生期早,虫体小,隐蔽不易发现,且分布枝梢部位;
(2)体表分泌蜡质层保护,药液不易渗透。
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1)土壤封冻前林地翻树盘,破坏越冬场所,消灭越冬卵,降低越冬基数,树基周围1米范围内土壤进行翻耕。
(2)根据草履蚧4月下旬雄虫下树化蛹的习性,下树前树干绑扎稻草或在树干根部周围培土15厘米至20厘米诱集雄虫,雄虫下树钻入后,解开稻草或扒开土壤消灭。
(3)5月中旬在雌成虫下树产卵前,于树干周围挖20厘米左右深的环形沟,放入杂草诱集产卵,7月中下旬产卵结束集中销毁。
2.物理防治(1)11月上旬距地面50厘米处,刮除20厘米宽粗皮或用泥将树皮缝抹平,缠胶带或塑料膜,其上涂抹粘虫胶阻止若虫上树,并及时检查清除胶带或塑料膜下部的若虫。
(2)4至5月,在树干距离根颈80厘米至100厘米处,绑缚塑料布向上翻卷呈喇叭口状,使成虫在下树时阻止在喇叭口内,然后集中消灭,阻止成虫产卵。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9-02/hq_10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