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摒弃偏见助推泥炭产业发展


访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秘书长孟宪民教授
  “专业基质是根据对象植物对水分、空气、养分、温度的特殊需求和种植环境的实际情况,在工业化生产线上按照特定标准生产的专用基质。它不仅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还能够提供用户特需的容水、抗旱、抗寒功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近日在北京举办的绿色建筑与立体绿化暨海绵城市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泥炭研究所孟宪民教授表示,泥炭是专业基质的最佳原料。他在向参会人员剖析了泥炭的诸多优势后,又对国内泥炭开发出现的一些“偏见”进行了纠正。
  优势凸显不可替代
  基于对国内外专业基质产业发展的深度研究,孟宪民指出,一个高品质的专业基质应具备一些“标准”特征,诸如植物栽培期间基质的结构不能发生改变;持水能力和空气容积大,保证根系发育良好;基质湿度不能太高,以防止伤热变质和降低基质重量,减少运输成本;不能含有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过高盐分,防止对植物造成损害,避免产品污染;不能有病菌、虫卵、草籽和植物繁殖体,不传播病害、虫害和草害。
  “要生产性状优良的基质,必须有优良的基质原料。要达到以上指标,势必要求基质原料纤维含量丰富、通气透水性好、结构稳定、不传播病虫草害,可见基质对原料指标的要求很高。在众多基质原料中,只有泥炭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孟宪民解释道,首先,泥炭属于天然有机质,可自然降解回馈大地,是农业与人居环境的绿色安全物质。其次,泥炭富含水溶性腐殖酸,生物活性强,未经化学加工,不携带化工成分,无不利环境影响。第三,泥炭不含病菌、虫卵、草籽,不传播病虫草害,可减少或避免剧毒有害农药投入。第四,泥炭重金属含量低,不含化学污染物,可提高食品安全级别。第五,泥炭具有矿物营养,酸性低,便于根据用户需求柔性定制,按需生产。第六,泥炭矿层呈水平分布,便于控制品质,提高开采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第七,泥炭资源效益多样,一次资源投入,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此外,孟宪民还表示,与树皮、木质纤维、稻壳、椰糠和堆肥等基质材料相比,泥炭在持水量、空气容量、结构稳定性、酸碱度、盐分含量、病虫草害和容重等8项关键指标上均处于绝对优势,任何一种替代材料都无法完全达到泥炭水平,泥炭在基质组分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
  误解重重阻碍发展
  泥炭是由死亡植物残体经漫长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积累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是现代农业的新型绿色资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更新物质能源,泥炭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性支柱产业。
  “尽管泥炭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但我国泥炭开发一直饱受争议,致使该产业发展严重受阻。”孟宪民指出,社会公众将湿地和泥炭地概念混为一谈,将泥炭开发等同于破坏湿地。此外,一些环保人士认为中国泥炭地与欧美泥炭地同源同属,盲目承担泥炭地保护国际责任。而一些专家自以为是地推论欧美国家全面禁止泥炭开发,根本不知道这些国家的泥炭产业已经发展成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支柱产业。片面强调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却选择性地忽略泥炭地恰恰是生物多样性最低的生态系统类型,也是很多专家学者的所持观点。
  “混乱的概念加上奇谈怪论,误导了政府决策,导致全面限制泥炭开采,造成了我国泥炭产业发展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孟宪民对上述“偏见”,逐一进行了纠正。
  正确审视科学利用
  湿地是地表常年或季节性积水、生长湿生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正在积累泥炭的地段;泥炭地是正在积累泥炭,或者是已经停止积累,但仍有泥炭积存的地段。正在积累泥炭的地段称为泥炭沼泽,仍然属于湿地范畴;而那些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湿地水文情势改变、湿地植被退化和泥炭积累过程中断的地段,则因为丧失了湿地功能和效益,不属于湿地范畴,不再具有湿地保护价值。孟宪民强调,泥炭开发的对象是那些已经退化、完全没有湿地功能和效益的死亡湿地。
  全球泥炭地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已经进入商业开采的只有1%,后备储量巨大。欧美泥炭沼泽因为仍然具有正常的水文情势和茂密的湿地植被,泥炭积累正在持续进行中,每年新生泥炭储量可达2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泥炭产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泥炭开采场地开阔,储备量巨大,抵抗气候变化能力强,泥炭年产能可达1亿立方米以上。孟宪民指出,目前欧美等泥炭公司已经在中国设立了近20个销售处,年泥炭进口量已经超过100万立方米,市场销售量逐年增长。“由此可见,世界泥炭储量是巨大的,每年新生泥炭是快速的,国际泥炭产能是庞大的,而西方国家的泥炭需求是饱和的,因此每年从欧美国家进口2000万至3000万立方米是现实可行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泥炭 湿地 积累 立方米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