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谱写绿色畅响曲——礼县苹果产业发展启示



  初春时节,踏访秦皇故里——甘肃礼县,放眼望去,缘西汉水绵延60公里的苹果林,株株含苞待放;迎春初展的嫩叶随风翻滚,宛如大海中绿波荡漾。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条宛如“绿色巨龙”的苹果林基地,走过了由盛而衰继而重新焕发勃勃生机的发展历程,也给人们留下不少启迪和感悟。
  利益驱动,是甘肃礼县苹果产业发展的原始驱动力
  上世纪70年代,因盛产“花牛苹果”,甘肃礼县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32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蒜礼县永兴乡部分群众以分到户头的老果园为依托,尝试着栽起了以“红元帅”、“黄元帅”、“国光”等品种为主的苹果园。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苹果市场价格一路走高,优等果品的市场价连续五年每公斤高达2元多。农户栽植10亩以上果园,年收入可达两三万元。永兴乡的友好、文家、捷地和马家等村在全县最早普及彩电、录音机、自行车等,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市场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受利益驱动,加上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一时间礼县永兴、祁山、盐官、石桥和城关等乡镇群众纷纷在自家承包地栽起了苹果树。短短数年时间,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余万亩,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从“致富果”到“伤心果”,产业链太短给果农带来深刻教训
  然而,市场的变化是无情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礼县苹果因品种老化、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制约,价格一路下跌,乃至后来出现严重滞销现象。
  在永兴、祁山等乡,不少群众的农田几乎全部栽植了苹果。千挑万选出来的优等商品果的价格往往每公斤只值1元钱,很难卖上好的价钱。其余果品只能按等外果、残次果混装销售,每公斤仅卖一两角钱。就是这样的价格,当时也只有天水果汁厂一家企业收购。果农只能眼瞅着堆积如山的苹果腐烂,不得不整车整车地倒掉。
  由于苹果品种结构过于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十分薄弱,一旦价格行情不景气,果农将直接受到市场冲击。短短几年时间,礼县群众栽下的“致富果”,最终还是变成了果农们的“难心果”、“伤心果”。
  果贱伤农,失去希望的果农们,对曾像孩子般千呵万护过的苹果园,任其自生自灭;有的甚至开始伐园复垦。
  在礼县,作为全省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的“绿色巨龙”,由于未经市场经济这只无形巧手的充分“梳理”,最后成了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弃儿”。
  只有依托产业龙头带动,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富民
  礼县“绿色巨龙”能否摆脱困境,事关广大果农的利益和生计,更关乎地方政府的威望和形象。礼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曾采取过诸如品种更新换代、高接换优、果实套袋、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苹果“卖难”的问题。
  为解决卖难问题,当地政府曾组织人员多次南下广州等地进行促销,在中央电视台等十余家大型媒体刊播广告,前后花去近百万元资金,但苹果销路依然未能打通。
  最终,当地干部群众把解困的目光盯在了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上。2004年初,礼县政府与天水长城果汁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共同建设浓缩果汁项目的协议。2005年9月项目正式启动,历经近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总投资1.05亿元、年生产2.5万吨浓缩苹果汁的现代化生产线顺利建成,并于去年8月正式投产。
  去年,由于干旱少雨,加上果农对果园疏于管理,礼县苹果主产区果品的等外果和残次果占到总产量的五分之四以上,果农们个个忧心忡忡。当果汁厂按每吨600元大量收购混装苹果的通知刚一贴出,门前运送苹果的车辆排成了近两公里的长蛇阵。
  为调动果农售果的积极性,厂里又先后将每吨混装果的价格上涨到700元和800元。这就使等外果和残次果由历年的每公斤不到2角钱上涨到每公斤6角至8角钱,差价达到0.25元左右。仅差价一项就使全县果农比往年净增收1800余万元。
  永兴乡马家村的老果农马世全乐呵呵地说:“我从十几岁给生产队里务弄苹果,从没有这样痛快地卖过一次果子。去年咱家的14亩果园,稳稳当当赚了2万块钱!”马世全老人所在的马家村有苹果园600多亩,去年苹果一项户均收入4700余元。
  优越的价格很快便吸引周边县、市果农前来销售苹果。去年秋季,清水、秦安、甘谷、武山、西和等地运送苹果的车辆络绎不绝。与果汁厂相邻的永兴、文家、何家等村的农户还将果渣拉回家晾晒后用作饲料,带动了周围村庄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一些农户还顺势搞起了餐饮服务业,一季下来,每个摊点业主的收入少说也在5000元以上。同时,果汁厂还解决了当地98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苹果 果汁 品种 生产基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