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是福建省实施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市),自2011年始,至今已实施4年。2011年—2013年(2014年在实施进行中,不予统计),在13个乡镇23个点建设生态茶园9494亩,总计完成投资4645.6万元,其中国家项目资金1434万元,企业自筹资金2411.58万元,地方市财政整合配套资金800万元。生态茶园建设共完成:主干道2.7米宽15厘米厚水泥硬化39295米,0.8米宽采茶道水泥硬化27292米;蓄水池11626米3;种植行道树19184株,遮阴树60145株,防护林60145株,百喜草、园叶决明等1500亩。初制茶厂完成新建(改造)20个。
项目的实施,有力促进了邵武茶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1、促进茶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项目设计明确要求,茶园要种树、种草,并对树种、草种及种植规格都明确规定。项目实施后,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种了多少颗树,多少亩草,更大的作用与影响是,建设保护茶园生态环境的理念不仅深入到项目实施业主,而且深入到千家万户的茶农。不使用化学农药,改使用生物农药成为茶企茶农自觉行动。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点:2013年福建省名优茶评比春秋两季邵武参评入围送检的11个(春季6个、秋季5个)茶样,农残检测全部过关。2013年新增三块基地计1714亩通过有机论证,基地分属福建亚通绿园茶业有限公司和邵武市留仙峰茶业有限公司。2014年新增取得无公害认证企业2家—邵武市沁园春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邵武市云麟茶业有限公司;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邵武市香江茶业有限公司,邵武市进士茶业有限公司。
2、促进茶树品种结构更加合理。邵武茶叶生产历史定位是绿茶产区,种植品种以适制绿茶的福云系列品种(福云6号、福云7号、福云595等)为主。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时代产物。时代发展到今天,它的缺陷日益显现:既不迎合市场对品质、口感的要求,又不能发挥邵武地处武夷山脉的地理优势和“大红袍”品牌优势。借项目实施的东风,邵武提出“建成武夷岩茶生产的后花园”,大规模改种和新植。2011年项目实施以来,改种和新植面积达23000余亩,品种以适制武夷岩茶的肉桂、水仙、金观音品种为主,白瑞香、白芽奇兰、黄观音等高香型新品种乌龙茶为辅。茶树品种结构发生了更本改变,迎合了市场需求,发挥了地理优势。
3、促进茶叶加工环境与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项目实施后,邵武茶企加工厂厂房实现了“升级换代”---由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仓库、礼堂、猪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变为宽敞明亮的、环境优美的钢筋混泥土结构(或钢架结构)的厂房;加工机器设备也大多实现了升级,不锈钢揉捻机、几十万的拣梗机、上百万的红外线全自动萎凋机进入了车间;清洁化加工设备和设施更加完善。通过清洁化改造项目实施的20家茶企,目前已有8家通过QS论证。
4、促进农民增收明显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项目实施前(截止2010年底),邵武注册登记茶企13家(其中公司5家,合作社8家),项目实施后(截止2013年底),邵武注册登记茶企82家(其中公司22家,合作社60家)。一个企业带动一方经济,加之茶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农村劳动力紧缺,不仅男女老弱都可就业,而且劳务工资飞涨,一个男普工(非强壮劳力)点工工资,已由2010年的60-80元/天涨到现在的120-140元/天。可以说,如今的邵武农村,人人有事做,人人可就业,收入倍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8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