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香蕉烂市、荔枝廉价、西瓜无人问津等现象频发,像往年一样,不少鲜活农产品“丰产歉收”,农民再次饱受亏本之苦。为什么原本的优势产业一再上演“果贱伤农”的悲剧?如何才能帮助农民走出这个怪圈呢?
本版《砀山“梨变”越变路越宽》一文提供的经验可以借鉴。砀山县历来盛产酥梨,2002年前后,由于种植面积扩大、品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砀山酥梨也曾遭遇严重的“卖难”问题。然而5年过去了,今天的砀山酥梨有基地、有规模、有品牌,销路顺畅多了。总结砀山水果产业的发展经验,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纵观当前各类“卖难”水果会发现,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供大于求是卖价超低的最主要原因。连深受所谓“蕉癌”等谣言之苦的海南徐闻县委副书记侯德耀也坦诚地说:“蕉价最终由市场说话,市场供过于求是价格大跌的主因。”在这方面,政府应在全面考察市场后,再做出合理规划;而农民也一定要走出家门,学会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作物品种。另外,通过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经营信息交流平台,也可以引导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二是实行品牌战略,并把争创精品与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结合起来。农业产业与工业一样,要做大做强,单靠产量不行,必须向品牌要效益。以香蕉为例,据测算,今年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香蕉的市场价格比农户散种的香蕉高30%左右。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迫切需要一批成熟的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市场销售,改变分散农户各自为战的局面,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是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农业产业化的精髓是“产、供、销”一条龙,只有这三个环节都理顺了,产品的价值才能实现。在现今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更多不在生产,而在销售环节,“以销定产”成为农业生产的应有之义。要建立长期稳定销售网络,就要把农产品与发达的加工业相配套。在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山东的苹果汁产业、新疆的番茄酱加工厂、浙江的柑橘罐头企业,消化了大量新鲜水果,有效解决了当地甚至周边地区的销售难题。
据了解,为解决夏秋季节鲜活农产品产量大、上市量集中的问题,防止出现滞销或卖难现象,农业部已定于6月15日至11月15日开展“夏秋鲜活农产品网上促销系列活动”。有政府和农民一起努力,相信水果会越来越好卖。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1/hq_85064.html